查看完整版本: [-- “老八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11月 -> “老八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0-11-24 00:00

“老八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

第4版()
专栏:

“老八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
大别山上的老旗手
河南新县郭家河的老红军战士郭继保,从部队中转到农业生产战线。十多年来,被评过七十二次模范,被人称为是大别山上的老旗手。他虽然已年过六十,老将不减当年勇,总是带领人们打头阵。
在一次抗旱中,他每天从早到晚,和青年们一样车水浇地。干旱越来越严重,河枯了,塘也干了,地面上再也找不到可用的水。这时候,还有一百来亩田没有浇灌。支部书记郭继保和社员们正着急的时候,县委发出了大挖山泉的指示。可是,他们这里的年轻人没挖过泉,老年人对挖泉又信心不大。郭继保便去找当年的老赤卫队员说:“老伙计们,现在又该咱们打头阵啦!”老赤卫队员胡明堂说:“好哇!道人山上有古井,那里或许有泉眼。”当夜,他们四个老赤卫队员,扛着镢头,背着干粮,提着灯笼上了道人山。
这道人山座落在郭家河村西南,山高坡陡,怪石林立。他们顺着山沟,攀着石缝,慢慢向上爬,忽然发现一片青草茂盛、土地湿润的地方。郭继保说:“我记得从前这里溅出过水。我放牛的时候,还在这里饮过牛,咱们先在这里试试。”四个人便动手挖起来。他们挖到一人来深,一股清澈的泉水,忽然冒着水花流了出来。郭继保高兴得没等天明,就跑回去向大家报信,全大队迅速展开了找泉竞赛。郭继保回来对他的三个老伙伴说:“老伙计们,党支部号召每个党员要找三眼泉,咱们老赤卫队员要超额完成任务。”于是,他们在山上住了五天,一共挖了三十二眼泉,还修了一条小渠,使泉水汇成一条溪流,流向干旱的稻田。
高山挡不住革命战士的去路
吉林九台县东大地村的革命残废军人周永祥,从部队一回到家乡,就到村里党支部请求工作。他说:“支书,咱们还是光腚娃娃的时候就在一起,十几岁就给地主扛活;这次回来又是为建设新农村来的,支部分配些什么工作给我干干啊?”
“村子里的工作多着呢,那儿都需要人,那里都需要共产党员。老周,共产党员的手闲不着的。”党支部书记叶明真这样说。
后来,周永祥听说支部决定叫他担任村的文娱卫生委员,兼顾优抚工作时,高兴极了。从此,他每天拄着双拐到各屯进行工作。他总觉得自己做的还是太少,特别是因为自己是残废,不能参加劳动,他认为这样下去会脱离群众。
“难道会被困难吓住吗?不能,什么困难也不能挡住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会扔掉双拐走路,参加劳动……。”
每天早晨,太阳没露出脸,周永祥就到河边练习走路。
一百七十五、一百七十六……二百零一,二百零二……他数着数,走着步,汗水顺着周永祥的脸上流下来,他继续练习着。高山挡不住去路,困难阻碍不了共产党员。正是6月里农忙季节,地里草苗齐长,周永祥扔掉双拐,用残废了的双脚走进田地。
乡亲们对他一番劝告,有的说:“你为人民立下功劳,不干活也有你吃的呀!”
“那还行,我是回来建设新农村的,不加紧劳动共产主义能来吗?”
第二天周永祥又很早就下了地。八年来,他就这样带着残废的手和脚,始终坚持劳动,被群众誉为“党的优秀儿女”。中共九台县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干部和共产党员,学习周永祥的高贵品质。
红在农村,专在农村
解放军复员军人苗世统,从部队回到家乡甘肃参加了农业生产,有一天,跟父亲去浇小麦,刚浇完就遭上一场风,爷儿俩到地里一看,满地的麦子都倒伏下去,父亲难过地对他说:“完了!完了!一年的辛苦叫风吹了。”这时老人回忆起过去慨叹地说:“你九岁那年,咱家种了三亩麦子,长得可好,可是遇到一场风,麦子倒伏了,只收下一点点,一家人的生活好苦。”爹的话句句打动了苗世统的心,他坚决地说:“咱一定要想办法,叫麦子不倒伏!”说着便在地埂上,仔细望着麦子,琢磨倒伏的原因。苗世统伸手拔了一株麦子,麦秆子上软溜溜地一闪,麦芒上的露水珠儿便滴落在手背上。他回村去拿来一杆秤和一把剪子,先剪了一个麦穗称了称,又把麦芒剪下来称了称,算了算账,禁不住地自语道:“怪不得要倒伏,麦芒加露水,比麦穗还重,头重脚轻,麦秆又软,不倒有啥说的!”从这天起,苗世统脑子里经常琢磨着一个问题:“怎样叫家乡种的大白麦不长芒,不倒伏?”他经常出入在麦地里,细心观察小麦的变化,跟老农交谈。时间不长,他就了解到:当地播种的齐头白麦,秆高、穗大、芒长,不倒伏产量高,一倒伏就减产,外地推广来的玉皮麦,秆矮、穗小、不长芒,不容易倒伏,但是产量赶不上齐头白麦。苗世统研究了两种小麦的特性,决心用杂交的方法改良小麦品种。但花蕊到底是什么形状?雌蕊雄蕊怎样辨别?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摆在苗世统面前,为了学会识别雌蕊雄蕊,野花开花了,他拔下来看看;果树开花了,他爬上枝头瞧瞧。
麦子扬花了,苗世统第一次作小麦杂交。为了掌握小麦开花的时间,他中午看守在地头,连饭也顾不得吃。这时节,他的肺病还没有好。在火热的太阳底下,他整天蹲在地垅里,取蕊、授粉。他父亲母亲生怕儿子病情加重,便阻挡他下地作试验。他耐心地解释说:“要能把这小麦品种改良好了,一年要多增产多少粮食啊!”
苗世统坚持研究了七年的杂交试验,培育出了玉齐一号、九齐四号、九齐八号和玉方楞麦等四种不容易倒伏的优良小麦品种。


查看完整版本: [-- “老八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