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11月 -> 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石 1960-11-24 00:00

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第7版()
专栏:

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杨石
最近全国各地都在进一步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和一系列的政策。这一行动虽然还只进行了两三个月,但是农村形势立即起了很大的变化。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力回到了农业生产战线,数以百万计的干部下到农村,加强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和公共食堂的领导。干部来到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也就把党的方针政策带到了农村,得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民公社社员的衷心拥护。他们说:“党的方针是好方针,政策是好政策”,“条条合意,句句顺心”。一些地区尽管今年遭遇到自然灾害的严重袭击,但是党的方针政策是烈焰熊熊的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使人们看到一派光明的前景。目前广大群众正以高涨的热情投入生产,为夺取今年冬季生产、特别是为夺取明年全年生产的胜利而斗争。
要进一步发展当前的大好形势,更充分地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并且使之巩固地、持续地高涨下去,还要做许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把政策贯彻到底,把政策交给群众,使之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政策必须到底。这个底在哪里?有人说,“这个底在人民公社,因为公社是政社合一的基层单位,是个统一体。”也有人说,“这个底在生产大队(生产队),因为大队(队)是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目前公社的三级所有制是以大队(队)为基础的。”不对。这个底应当在生产小队,在广大的群众之中。生产小队虽然不是基本核算单位;但由于它是包产单位,因而是具体组织群众进行生产的最基层单位;又由于食堂多数按照小队的范围建立,因而它又是具体组织人民生活的最基层单位。如果党的政策不一竿子插到小队,不同群众直接见面,不具体体现在小队的生产、管理和生活之中,就不能说政策已经到底。而政策如果不到底,不能变成群众的行动,那末即使是再好不过的政策,也只是一纸具文,不会有什么用处。
党的政策是否只要干部懂得而不必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就可以呢?当然不行。毛泽东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①,“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②。我们党的政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行动指南。政策是否到底,是否变为群众的行动,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的界限所在。如果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发现,我们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政策,把政策变成群众行动的结果;反之,我们在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缺点以至错误,往往都同不讲究政策以至违反政策是有直接的关系。
怎样才能使政策贯彻到底呢?这就需要干部做一系列细致的艰苦的工作。干部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党的政策要依靠干部去贯彻,群众的意见要依靠干部来反映。我们党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由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干部的辛勤工作来实现的。千百万群众的愿望通过干部反映到党内来,形成了党的政策;党的政策又通过干部贯彻到群众中去,变成群众的行动。因此,使干部都具有高度的政策观点,都能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党的政策,对于做好工作,对于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不是严肃地对待党的政策,最主要的就是要看是不是全部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政策,是不是坚决彻底地把政策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反对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把政策当作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权宜之计”,认为只要在群众中宣传了政策,把群众发动起来,目的就算达到了,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地按照政策办事。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党的政策是广大群众行动的指南。群众欢迎党的政策,拥护党的政策,绝不是因为它好看、好听,而是因为它有用,是群众据以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的蓝图。把政策的贯彻执行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见诸行动,将会严重地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对当前运动是极其不利的,因而必须坚决反对。另一种现象是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过程中断章取义,任意解释政策,根据自己的需要甚至根据个人的利益去选择政策,拣合心意的贯彻,不合心意的就不贯彻。这种对待政策的随意性和无组织无纪律的态度,更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党的政策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反映着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而有着高度的严肃性。如果不是正确地宣传、贯彻党的政策,就是在实际上执行着另一种不正确的政策,就会破坏党的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这种作法在工作中造成的损失是难以设想的。因此,严肃认真地对待党的政策,忠实地执行党的政策,这是共产党员以及一切革命干部的最大的党性和革命性。还在全国解放之前,毛泽东同志就一再教导我们要同这种现象作斗争。他说“必须坚决地克服许多地方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即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执行他们自以为是的违背统一意志和统一纪律的极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在工作繁忙的借口之下,采取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错误态度,将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好像一个独立国。这种状态,给予革命利益的损害,极为巨大”。③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话,如果说在当时,在我党取得全国政权的前夜,由于党的政策贯彻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着革命是否能够迅速取得全国规模的胜利,因而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今天,当我们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我们党的政策就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就党在目前的农村政策来说,关系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关系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下,这个意义就更加突出,更加要求我们严肃认真地按照党的政策办事。
在贯彻执行政策过程中,必须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那种只把上级的政策规定照本宣读一遍,至于自己这个公社、大队或小队如何具体贯彻执行却没有下文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贯彻政策,必然要使政策落空。政策既然是群众的行动指南,就必须使群众能够一件件照着做。而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政策到了公社、特别是到了大队和小队,就不能照搬上级的一般规定,应当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使它变为一项项具体措施。比如,“三包”和“四固定”的政策,在大队和小队就必须有具体规划。“三包”遗留的问题,没有清理的如何清理?哪些队该奖?哪些队该罚?没有落实的如何落实?指标该规定多少才算既积极又可靠?在落实“三包”的基础上,应当怎样开展超面积、超产量、节约投资的运动?等等,都必须逐项解决。“四固定”也是如此。大队应当把小队的劳动力、耕地、耕牛、农具固定下来,小队内部应当通过劳动组织的整顿,健全作业小组,健全生产责任制。哪块田归哪一队种、哪一组管?哪头牛归哪一组使、哪一组养?都必须有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田有专管,人有专责,牛有专养,农具有专用,任务明确,责任分明。这就不是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紧紧地依靠群众,进行许多切实细致的工作。
由此可见,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对干部说来是一场两种思想、两种作风的斗争。干部的思想作风,是政策贯彻执行得好坏的关键。究竟是说了就做,雷厉风行,迅速执行党的政策,还是光说不做,拖拖拉拉,使政策只成为挂在嘴上的条文?究竟是正确地、全面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还是有条件、有保留地执行党的政策?究竟是依靠群众来贯彻执行政策,还是依靠个人的发号施令来执行政策?每个干部的思想作风,都将在这里受到严格的检验。而各级领导的责任就在于用最大的热情和关心,帮助干部认真学习政策,划清界限,武装思想,整顿作风,通过政策的贯彻,把全体干部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一步。
把政策一竿子插到底,使群众都知道,都懂得,这固然十分重要,但还只是走了第一步,紧接着就要使政策兑现。只有政策兑现了,才能取信于民,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于我们的社会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在解放以来的短短十一年中,就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一部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必然不断发展,因而一些群众对现阶段党的某些政策不十分了解,这是难以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只要强调宣传党的政策,而且要强调兑现政策。兑现政策是最好的宣传。有些政策,应该是一边宣传,一边行动。有些可以先讲后做,有些政策遗留问题甚至要先做后讲,其目的都是为了体现政策精神,更充分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例如,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固定农村劳动力;清理“三包”执行赏罚;承认差别,严格执行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等,都是体现了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为群众所热烈拥护的好政策;而当群众听到行雷,又看到下雨,看到领导的决心,看到光明的前景时,他们就会发挥出更加伟大的力量,把我们的建设事业推上一个新的高潮。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29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28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333—1334页。


查看完整版本: [-- 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