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民刘斌学习的故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11月 -> 农民刘斌学习的故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樊述贤 张敏 1960-11-24 00:00

农民刘斌学习的故事

第8版()
专栏:

农民刘斌学习的故事
樊述贤 张敏
《毛泽东选集》是指南针,
句句话儿说得准。
千言万语为工农,
它是行路指明灯。
这是老农民刘斌读了《毛泽东选集》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四句话。
刘斌是晋西北五寨县塘涧村人,在山西省谁都知道他九年坚持学理论,边学边用边宣传,是工农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一面旗帜。
这位农民年过半百了,然而精神却很旺盛。他常乐呵呵地说:“我还不老,和年青人没两样,忻定县学理论标兵牛补全老汉说得好,‘桑榆晚景白头翁,马列主义给青春’,我也觉着学毛主席的著作越学越年青了。”
无论是春天的黄昏,还是深秋的子夜,也无论是酷热的夏夜,还是大雪纷飞寒冬的黎明,他的窗上老是透着微亮的灯光,映着他那颤巍巍的身影。屋里的暖炕上摆着一个小方桌,上面放着《毛泽东选集》、《斯大林全集》、《列宁文集》等经典著作和各类理论书籍、报纸杂志、宣传小册子。他老是端庄地盘腿坐在桌旁,全神贯注地阅读。他的好多书已经破旧了,字里行间用红笔和蓝笔画着各种记号。
每天清晨,他就第一个出现在街上,用广播筒宣传国内外大事和党的方针政策。白天在地里干活,老是干在先收工在后,年年是劳动模范。晚上在农民理论夜校,他热情奔放地向大家宣传毛泽东思想……。
1951年,刘斌被选为本村的文教委员,党支部又吸收他为宣传员。刘斌当了宣传员心里热乎乎的。可是宣传什么?怎样向群众宣传?又把他难住了。有一次区委书记郭纶说:“党的宣传员不仅每天要看报纸,而且更重要的是经常阅读毛主席的文章。”这两句话大大启发了刘斌的思想。过了几天,他就一口气跑到五十里以外的神池镇新华书店。
刘斌阅读《毛泽东选集》十分留意有关农村的问题。特别是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的“十四件”大事,他看了非常喜欢。首先领会了“普及政治宣传”的意义,就是向群众普遍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和毛主席的指示。从此,他逐步摸索到一条宣传门路,就是把学习到的毛主席的话,紧密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在农村中实行的各项政策,大力宣传。
1957年村里有一部分完小毕业生没有考上中学,不安心在农村劳动生产。这时,刘斌在报纸上看到李顺达在农村办业余中学的消息,高兴得他直拍大腿,忙拿着报纸一溜烟地跑到党支部。
“看!看,李顺达办农村业余中学啦,咱们也办个吧!毛主席说农村没有文化人材不行啊!”
党支部同意他的建议,并大力支持他办,经过动员群众,会上大家都表示同意,但会后就不那么热火了。刘斌一点儿也不泄气,沿门逐户向大家宣传文化运动的意义。他说:
“毛主席早已说过:‘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就是咱们,过去咱们村只有四家地主的儿子有文化,咱们都是睁眼瞎。因为没有文化,不知受了多少冤枉苦。今天党和毛主席叫咱办学校,使咱的儿孙后代都成为有文化的农民,这还不赶紧办?”
经他这样宣传,人们就心里亮堂堂的了,业余中学班果然办起来了。
刘斌全家五口人,全靠他一个人劳动维持生活,经济并不宽裕。但他为了学理论,最近几年来,节衣缩食,买了一百七十来本理论书籍。
刘斌不仅自己学习,还想方设法帮助别人学习。常把《毛泽东选集》等理论书籍给乡亲们送上门去。
“老伙计,学学毛主席著作吧,这是‘马列主义幸福经,农民越学越聪明’,毛主席尽说的咱心窝窝里的话,一看就懂,越看越想看。”于是人们笑嘻嘻地把书接过去看起来。几年来,刘斌帮助、带动本村的干部、农民学理论,到1959年底发展到六十六人。


查看完整版本: [-- 农民刘斌学习的故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