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扔掉砖刀用机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11月 -> 扔掉砖刀用机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之遴 1960-11-25 00:00

扔掉砖刀用机器

第3版()
专栏:贵州通讯

扔掉砖刀用机器
本报记者 张之遴
1959年12月,陈仕林以贵州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推广先进泥工工具能手的身份,担任了全省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系统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铺灰器的操作表演和讲解。展览会是一个无限丰富的宝库,琳琅满目的革新机具,摆满了楼上楼下的陈列室。但在泥工革新机具陈列室里,除几张操作示意图和一些表明工效上升状况的统计图表外,展出的实物,只有几部木结构的铺灰器。
“砌砖能不能用机器呢?”陈仕林想。这问题他已不止想过一次了,这次竟突然增加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越来越强烈地攫住了他的心。他吃不香,睡不稳。甚至,当他无意中看见一辆吉普车从身旁急驰而过,也会不由自主地幻觉出一部急驶在砌砖线上的砌砖墙机的形象来。
第一张草图
创造砌墙机的欲望煎熬着他,他再也无法抑制这种急切的心情了。一天,他壮着胆子找省建筑工程厅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谈出了这个潜伏已久的愿望。那位技术员听完他的叙述后,连连摇着头说:“困难,这是真正的机器呵;你学过机械制造么?”这答复对陈仕林来说,真比他工作没有完成定额,或者在生产竞赛中掉了队还要难受。怎么办!是死了心不搞呢,还是再找别的门路?他困惑地一直转念了好几天。时而想:人家的话也对,按自己的意思,搞出来的砌墙机既要能自动铺灰、砌砖,又要能自动挤浆、刮平……怕真比一台机器还复杂哩,可是自己有什么本事呢,小学不过念了三年。时而又想:不完全对吧!展览馆里有好多新机具,不也是普通工人搞出来的么,难道人家能搞发明创造,我就不能?何况党一再号召我们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向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要高工效和劳力呢……。想到这里,不久前泥工队组织高工效对手赛的情景,又在他脑际萦回……。
当时,他由于认真地、积极地学习了外地泥工先进经验,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铺灰器的操作,一马当先,使日砌砖工效从三千六百块左右逐渐提高到了一万零九十六块。陈仕林该有多高兴呵!满想再鼓一把劲,突破一万一千块大关。但是,那怕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再把工效提高一步。
不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找出路,想多砌一块砖多么不容易呵。他不再犹豫了,跑去找原来在一个公司工作过的一位老工长商量。老工长热情地鼓励他:
“对!应该革掉砖刀、灰桶的命。”并建议他好好向那位技术员作作思想动员工作,争取他的帮助,把草图搞出来。
陈仕林心里有了底,前前后后想了一大堆要制砌墙机的理由,准备详详细细地和技术员谈谈。那知一开腔就乱了套,只好没头没脑地、直通通地说:“技术员同志,我也明白,搞这样的机器不一定一次两次、三月五月就能成功,但我横了心,是非搞不可的;我只请你按我的意思帮我画一张草图,你画一张图也不等于失败呵。”
技术员被这位顽强的青年说服了。两人坐下来,一个谈,一个画,画出了第一张砌墙机草图。这时,时间已迅速跨进了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当困难压头的时候
真正的困难开始了。什么马达、皮带、链条、齿轮……一大堆的材料和铸件,需要一样一样去寻找、加工。材料齐备后,又得一样一样地装配、试验。陈 仕林不懂木工活,不懂机械工艺,不懂电,不懂……总之,许许多多新东西,要他去摸索、熟悉和掌握。
这时,公司党委、工段支部、泥工队的伙伴,从四面八方向他伸出了热忱的手。党委送他到省建筑机械厂去参观、学习,让他增加一些机械工艺知识,并把他从工作岗位上抽出来,让他集中精力搞革新。党委副书记王顺新,一有空就转到陈仕林的“革新棚”去,看看他试制中还有哪些困难,设法替他解决。工段支部经过研究,把段里木工队技术最好的老师傅罗绍凡、杨国良腾出来和他共同研讨,协助他制作。他所在的泥工队——易伯仲红旗泥工队——的全体泥工,一致向工段提出保证:小陈的工作我们包下来,决不叫他一心挂两头。队里还挑出六个有经验的工人,组成技术革新核心小组,集体钻研、解决砌墙机试制中的许多关键问题。
陈仕林在这种关切和鼓舞下,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木工罗绍凡,在木工队里也是一个鼎鼎有名的“革新迷”。两个在一块正对劲,不论白天黑夜,叮当的斧凿声,激烈的争辩声,塞满了这座临时用牛毛毡搭成的“革新棚”。机器反反复复地卸了又装,装了又卸,常常是夜静更深还舍不得丢手。
经过了好几次的集体研究和十多次的失败,砌墙机安上马达,能开步走了。陈仕林忙不迭地把砌墙机抱到工地,安上砖墙,接通电源,亲手往机子上喂进几块砖……,那知,“咔喳”一声,砌墙机像刚牵着学走路的孩子,突然被搀扶者一撒手,连半步也不能动弹。关切砌墙机的工人们,一个个急得面面相觑。陈仕林的心里,像猫抓火燎一样,盯着机器直发怔……。
工段支部书记周介修蓦地从人缝里挤了出来,对着陈仕林亲切而又严肃地说:“小陈!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这两句简单而又平凡的话,使陈仕林清醒过来。他抱着机器回到“革新棚”,又埋头干了起来。
不怕一百零七次失败
时间过去了一月多,不能下砖的问题算是初步得到了解决。可是,接踵而来的,又是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机器不能连续操作。核心小组经过几次检验、分析和讨论,肯定了毛病的症结。认为主要关键是带动下砖的链条和齿轮不合适,需要掉换。
3月的贵州,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陈仕林冒着寒冷,几乎跑遍了全贵阳市的自行车行和废品经销店。忘了冷,也忘了疲累。一天,终于在大西门附近的一家自行车修理店里,发现了自己渴求的宝贝。他掏出尺子一量,不大不小,正合适。陈仕林连忙把他们试制砌墙机的事,向营业员说了个大概,请求把这套零件全卖给他,营业员听了他的说明以后,不仅把这套零件卖给了他,并说:“今后再缺啥零件,尽管来,我们一定替你想办法。”
像这样热情的援助,在多少单位都碰到过。凭着这些关怀和支援,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他日夜想念的砌墙机,终于在经过大小一百零七次的失败之后,获得初步成功。使用这种砌墙机砌墙,日砌砖工效高达四万六千块以上。而且,不论砌清水墙或浑水墙,都能作到同样的整齐、光洁和快速。今年“五四”青年节,陈仕林获得了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万事开头难”。闯过了艰难的第一关的陈仕林,向着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广阔道路,迈开了更大更快的步子。从4月1日砌墙机初步试制成功到现在,他一边不断地改进砌墙机,一边和泥工队的全体同志一起,向泥工的筛砂、洗灰、合灰、运砖、装吊等各个手工工序发起全面进攻,先后创制、仿制、合制和改进了电动筛砂机、洗灰机、合灰机、粉墙机、皮带运输机、塔式吊车和简易卷扬机等一系列的电动泥工机具。将这些机具配成套,联成“龙”,平均提高工效二十五倍,使千百年来都靠手工操作的泥工,实现了“一条龙”机械化联动线作业。然而,陈仕林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9月中旬,当他们泥工队调到新的工地突击土方工程时,在新的工作面前,他又和全队同志一齐动手,因陋就简地创制、仿造了土吊杆、电动手车、自动卸土吊斗、电动运土滑板和空中滑道等挖、装、运、卸土机械,使全队平均工效很快地由最初的一点七方提高到八点十五方,成了全工地一面高工效红旗。(附图片)
上钢八厂二分厂工人个个抓生产,人人表演赛,迅速提高了轧钢的产量和质量。乙班工人为了赶上和超过丙班,正在提高轧钢操作水平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杨溥涛摄


查看完整版本: [-- 扔掉砖刀用机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