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切实解决小农具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1月 -> 切实解决小农具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高贵连 1961-01-30 00:00

切实解决小农具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第2版()
专栏:

切实解决小农具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中共兴宁县委员会书记 高贵连
在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广东省兴宁县最近投放到农业战线上的劳动力,比过去增加了三万多人。机关、学校、部队大办农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样,农村需要的农具数量大大增加了。当前,在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农机具还不是很多,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积极增产小农具,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小农具是当前农业生产有决定意义的环节,要力争今年农业有较好的收成,就不能离开小农具。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即使将来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也还是一种重要辅助工具。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小农具。
中共兴宁县委对小农具的生产一向比较重视,也经常地反复教育工业干部要重视小农具的生产。例如,去年我们就对那些“喜大不喜小”、“要做利润大的产品,不做利润低的小农具”以及忽视质量等等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批判。在全县工业干部中,我们还进行过几次“地方工业必须为农业服务”和工业支援农业好坏对比的思想教育。在去年年底,我们还组织了全县二十一个公社的工业书记和县级厂的厂长、支部书记等四十多人,前往宁中公社黄岭大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座谈和访问,认清了小农具在当前生产中的重要性。许多同志批判了自己过去只注意机械化忽视小农具的片面观点。各公社的工业书记回去后,也仿照县的办法组织了干部和工人下到生产小队访问。这就使得全县工业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关于小农具重要性的教育。
近几年来,兴宁县的小农具生产是比较稳定和正常的。除了能基本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生产了一批小农具支援了邻县邻省。目前,全县已生产出二百多万件
(不包括库存四十多万件)小农具,按全县二十二万五千个劳动力计算,每个劳动力平均有九件多,大体上可以满足当前生产的要求。
这几年,特别是在1959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体会到抓好小农具生产除了要政治挂帅,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之外,还要很好地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及早安排,走在季节前头
首先是小农具生产必须走在季节前头。农业生产本来就有十分强烈的季节性,如果小农具不能及时供应,就会耽误农时,影响生产,这是显而易见的。
小农具生产走在季节前头最好的办法,在上一个农事季节,就考虑和安排下一个季节所需农具的生产,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不会到时手忙脚乱。兴宁县今年春耕生产的小农具,早在去年11月份秋收后就调查研究,12月就开始生产。县级的农械、木器、五金等工厂和二十一个公社、三百多个大队的农械厂(修配站)都一齐动手,按照县委、公社党委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所谓走在季节前头备足农具,应该有个标准。兴宁县委经过几年来的摸索,按照本县情况,认为备足小农具,起码要达到下列标准:每个劳动力应有一把锄头、一副粪箕、一条扁担、一顶雨帽、一件蓑衣、一张镰刀(山区);每户应有一担尿桶、一只尿勺;每条现役耕牛要有犁耙各一张和全部配件。有了这个标准,领导上胸中就有了数,出了问题可以较快地解决。
必须十分注意质量、规格
第二,必须十分注意小农具的质量和规格。如果小农具的质量低劣,不单是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生产。举例来说,前些时候,宁中公社有个社员挑七十斤谷子,走不到三华里路,一共就断了两条扁担,换上第三条才挑到目的地,这样,就浪费了资金和时间。有一些竹箩,装米漏米,装谷漏谷,浪费粮食。造成某些小农具质量差的原因,除了同某些原材料不够好有关系外,更主要的是工厂的经营管理问题。为了保证质量,我们除了对工人加强质量教育以外,还采取了“三级验收,以人(炉)编号”的办法。每件产品都要经过车间、工厂和商业部门的验收,才能出厂。出厂的产品上都有一个数字代号,发生问题,就容易查清责任。这样,工厂和工人的责任心都大大加强了。
为了保证质量和规格,我们还把工业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拿到农村展览,请农民评比,农民认为好的,才制造;不好的,就停止制造。
品种要齐全,防止出缺门
第三,时刻注意小农具的品种齐全,防止出现缺门。小农具除了常见的锄头、镰刀、犁耙等等之外,品种是很多的,其中有些看来很小,作用却很大。例如牛鼻圈是很小的东西,但是如果缺了它,用绳子穿牛鼻就很容易把牛鼻扯破,变为“崩鼻牛”,这样,牛就很难听从使唤,耕作效果就不能不受到影响。我们不妨看一下,牛耕田,除了要有犁耙之外,还包括:耙链、牛轭、牛鼻圈、犁水板、耙钩、绳索等等的小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缺一不可的。再就一张犁来说,拆开研究一下,细分起来就有三十多个零件,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犁的效用。可见,我们抓小农具生产,除了大的要安排外,小至一颗螺丝钉,也一定要作适当安排,否则会产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难题。
“八匠”下乡,狠抓维修工作
第四,要十分重视小农具的维修工作。对于维修工作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体会得并不那么深刻。最近,在宁中公社一个大队作了典型调查,发现这个大队小农具损坏待修理的情况相当严重:要修理的锄头占20%,耙占31%,步犁占50%。其它公社情况也大体相同。这就是说,兴宁县前些时候损坏待修的小农具起码有20%至30%。如果在全县范围内把损坏的农具统统修好,就等于增加几十万件小农具。把它们修好,不但可以立即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还可以节约大批原材料,减轻农民负担。认识维修的重要性之后,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就紧抓狠抓这一工作,发动“八匠下乡”(八匠是:竹、木、铁、机械、五金、泥水、补锅和缝衣匠),大修小农具(同时也兼修农民的家具)。全县的修理站(点)从过去的七百零七个增加到一千三百九十三个。我们又强调维修工作要处处方便群众,一切为群众着想,修理方式要灵活多样。农民既可以来料加工,也可以以大改小,以旧换新,还可以当面商议条件。如山区农民拿若干斤木炭和废铁就可换到一把新锄头或把旧锄头驳长。总之,务使农民花费最少的代价,修好最多的农具。
妥善安排修制小农具的原材料
第五,小农具修理和制造的原材料一定要妥善安排供应。我们对小农具所需的原材料,优先安排,优先照顾。去年9月到12月,县里拨出的土钢土铁和废旧钢铁,一共就有一百三十多吨
(各公社自行回收的不包括在内)。至于竹、木等原材料,除了县商业部门积极组织,统一分配外,县里还组织了平原地区十三个公社的一批竹木匠,开到东石、仁居这两个山区竹木资源较丰富的公社去安营扎寨,在统一领导之下,各按本公社的需要制造成品和半成品,然后运回公社。这样,既减轻了成本,又便于运输。这些公社从去年9月下旬到现在,已生产了竹笏十多万斤,尿桶、秧盆、禾桶等五千多件。
当然,要切实做好小农具的维修和制造工作,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诸如商业部门要做好货源组织供应工作,运输部门安排好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使用部门做好保管工作,等等,都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们正在摸索、研究小农具的生产供求规律,务求把小农具工作做得更好。(原载《南方日报》,本报略有删改)


查看完整版本: [-- 切实解决小农具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