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指挥正确 党支部副书记赵裕月熟悉农业情况促使大队年年增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1月 -> 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指挥正确 党支部副书记赵裕月熟悉农业情况促使大队年年增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1-01-31 00:00

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指挥正确 党支部副书记赵裕月熟悉农业情况促使大队年年增产

第4版()
专栏:

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指挥正确
党支部副书记赵裕月熟悉农业情况促使大队年年增产
本报讯 福建罗源起步公社港头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赵裕月,在生产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做到“地熟、人熟、季节熟、水利熟”,因而,正确地领导了这个队的生产。
赵裕月自从当上干部以后,就觉得全队几千亩田管得好不好,种得好不好,不仅关系着全队几千人的生活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支援国家建设问题,因此他精心研究生产上各方面的问题。队里每片田地的土质、特性以及适合种什么作物,他都尽力去调查研究。对于水利,他不但了解那里有什么水利,那里水足,那里水不足,而且连水利的老底子也力求搞清楚。他熟悉了这些自然条件,还进一步了解队里的劳动力情况,那一个劳动力强,那一个劳动力弱,那一个有什么专长都瞒不过他。许多社员赞扬他“脑子里真是有地图,有气象站,有户口册,搞生产真顶事哩!”
赵裕月所以能够做到地熟、人熟、季节熟、水利熟,是长期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踏踏实实调查研究得来的。他是贫农出身,十五岁就开始跟父亲参加农业生产,到现在,足足有二十一年了。解放后当过互助组长、初级社社长,办公社后又担任公社大队农业科学研究所长、技术员,还担任了党支部组织委员、副书记。他长年累月生活在田间,处处留心了解各种田地的底细。例如,有一百多亩插花地是在田中生产队,为了了解这片地的情况,赵裕月走了五里多路,花了很多时间到田中生产队,逐户访问了以往种过这一百多亩田的十几户农民,把这一百多亩田的产量、土质、水利、灾害等情况都搞得清清楚楚,后来对如何种好这片田,赵裕月就能提出许多切合实际的建议。
1960年队里调整“三包”时,有个生产小队,认为劳动力少,完成包产计划信心不高。赵裕月看了这个队的劳动力安排,立即指出这个队有个叫林永宝的社员四十岁,过去有病,现在已经痊愈了,可以算做劳动力;还有个青年社员林全妹过去是半劳动力,现在已是身强力壮的全劳动力了。经他挖了劳动潜力后,小队长信心高了,顺利落实了“三包”,在防灾抗灾方面也得到了地熟季节熟的好处。
赵裕月熟悉地、熟悉人、熟悉季节、熟悉水利,对队里的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队里订计划、安排生产、检查评比、总结经验,样样离不了他,他成为党支部的领导生产的好参谋。
1960年7月园里口十多亩水稻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地龟裂了。有些人说没办法补救,主张犁掉。赵裕月说既然这片田过去一直都种水稻,不大怕旱,那一定有水源。他接着访问了老农雷蛋蛋,又访问了以往种过这块田地的社员蓝作荣,还拜访了老看水员谢福祥。他们都说这片田原来不是旱田,对面山上有一处水源,可用竹管使泉水越过山坑,引到田里来。后来,赵裕月带了几个社员,实地勘察,果然发现了水源,立即架起了水槽,使这片田变成了水源丰富的好田。1960年社里下放了二十多个劳动力回到队里,赵裕月即一户户登门拜访,对新来的社员有什么技能、劳动情况、家庭情况都摸得清清楚楚。赵裕月做到地熟、人熟、季节熟、水利熟,就是这样经过辛勤工作,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去年春季,赵裕月发现洋中八十多亩小麦地很湿,肥很足,苗很青。他了解这片地的背景,立刻告诉党支部说:洋中那块麦田十年有八九年发生锈病,今年地湿,再连续下几天雨就怕又要发生锈病。支部采纳了赵裕月的意见,组织社员在洋中的八十多亩田里喷射了硫磺合剂,还开沟排水。后来果然连续下雨,这片田由于及早防治,没有发生锈病,平均每亩收了二百多斤,比往年多收七十多斤。由于地熟,队里安排生产时也做到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安下塘地方二十五亩靠海的塘田,年年咸水进入田里,种水稻一向收成不大好。去年,赵裕月建议改种糖蔗。糖蔗不大怕咸,淹两三天也没有多大关系。生产小队采纳了赵裕月的意见,改种了糖蔗,把原来种蔗的地方改种了水稻。两年来糖蔗连年丰收,水稻也增产了。这个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社员的努力,再加赵裕月献计献策,粮食年年增产。


查看完整版本: [-- 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指挥正确 党支部副书记赵裕月熟悉农业情况促使大队年年增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