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学习农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3月 -> 学习农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钟汉 1961-03-30 00:00

学习农谚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学习农谚
  钟汉
河南省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同志在谈到他们如何领导农业生产的时候,总结出一条经验:要摸清大自然的脾气。他们是怎么摸的呢?第一,从历史记载中摸;第二,从群众中摸;第三,从农谚中摸;第四,从试验中摸。为了摸清大自然的规律,他们查遍了“县志”,访遍了老农……一切可寻的地方都让他们寻到了。农谚也成了他们的学习对象。他们体会到:很多农谚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每句农谚都反映一个规律(1月10日人民日报)。
李准同志的短篇小说《耕云记》中的主人翁萧淑英,这个勤学的姑娘,也是通过各种办法,包括学习谚语,掌握了气象知识的。她向公社敬老院的老人们学了几百条农谚,再加上她勤于向各方面学习,果然掌握了气象规律,成了气象的主人。
许多谚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事物的一定规律性。例如就反映“八字宪法”的农谚来说,反映肥料重要性的:“肥是农家宝,无肥种不好”,“多肥倒,缺肥黄”;反映选种重要性的:“好葫芦锯好瓢,好种出好苗”,“一颗良种,千颗好粮”;反映“管”的重要性的:讲早:“要使庄稼好,一年四季早”,讲勤:“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地是刮金版,人勤地不懒”,讲收:“九成开镰,十成回仓”,“十成收,三成丢”,等等。许多农谚,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一辈辈的传下来的。它反映了作物生长和耕作的一定规律性。
我们有不少同志,身在农村,经常听到农谚,但是没有用心,因此一条农谚也不懂。另一些同志不同:事事都引起他的注意,各种问题都成为他的学习对象。你看,杨贵同志不但想到群众,而且想到县志;不但想到试验,而且想到谚语。萧淑英在训练班里是个勤学苦练的好学生,从训练班回来,县委书记的一言一行,敬老院老人们的农谚,都成为她的学习对象。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心”人——肯学。肯学,便必然注意通过各种办法学,农谚自然不会被放过。学习农谚,成为他们掌握自然规律的一条好办法。


查看完整版本: [-- 学习农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