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拖拉机车长——毛淑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3月 -> 拖拉机车长——毛淑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建英 1961-03-31 00:00

拖拉机车长——毛淑英

第3版()
专栏:北京通讯

  拖拉机车长——毛淑英
  本报记者 周建英
毛淑英和她的两个伙伴正弯身在一台轮式拖拉机前安装铁耙,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出产的“热特25A型”机车。她自豪地对记者说:“这种铁耙是咱们公社农具修配厂的新产品,现在我们得仔细试验它的性能。”当她们把一切弄停当后,毛淑英纵身上车,开动马达,急速地驶进准备春播的菜田去耙地了。
毛淑英,这位二十二岁的女青年,是北京市怀柔县王化人民公社的拖拉机车长,由于她驾驶的这台拖拉机,安全作业八千多小时不大修,而闻名北京郊区的各个拖拉机站。站在一边的拖拉机站党支部书记金文荣对我说:“毛淑英驾驶的这台拖拉机,由于她们保养工作做得好,已经免去了几次修理,约为国家节约了七千元的修理费和许多的修理时间。因此,这台拖拉机在去年完成了两万五千多标准亩的工作量,相当于规定任务的两倍多。”
这时,驾着“铁牛”在田野上来回驰骋的毛淑英,正把耕好的土地一畦畦耙得平整如镜。金文荣语重心长地接着说:“如果都像毛淑英这样使用拖拉机,将为国家节约多少财富,为人民公社多耕多少土地啊!”
“一定要当好拖拉机的主人”
“我正式驾驶拖拉机才一年半,没有成套的经验可讲。但是,党和人民在培养我的过程中,教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一定要当好拖拉机的主人。”
三年前,这个贫农家的女儿,还在地里和父辈们一起抡镐使锄。人民公社成立后没几天,党支部书记征得她的同意,介绍她到县里新办的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去学习。毛淑英高兴得想立即就走,支书叮咛说:“姑娘!可得用心学,别负了大家的心意,回来在生产上好好出把力!”
她在训练班里一看到拖拉机,就情不自禁地抚摸它。心里想:“我不久就可以坐在上面耕地了!”
开课了。老师讲到许多机械原理,这对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毛淑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她日夜苦苦“扣”书,到测验时,还只捞得个三分、四分。
一天,她噙着眼泪跑到训练班的党支部书记面前说:“还是让我回去使锄干活吧!”她怕自己学不好,耽误了公社的大事,因此建议调文化高的人来学习。
支书慈祥地鼓励她,还特别请教师和文化程度高的学员单独为她辅导。四个月后,毛淑英带着优秀的结业成绩来到了拖拉机站。
1959年秋天,站里来了一批崭新的拖拉机。一群初出茅庐的拖拉机手都围上来看。这时,拖拉机站的党支部书记金文荣指着一台热特25A型的拖拉机,唤住毛淑英说:“领导上决定,让你担任这台拖拉机的车长。”
她楞住了,呆呆地看看这台漂亮的“铁牛”,又看看支部书记认真的脸,胆怯地说:“这么好的拖拉机,让我当车长,我的技术行吗?”
“淑英!还记得你是怎样学会开拖拉机的吗?”支书提醒她,只要肯学,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毛淑英登上拖拉机。支书关照她:“要记住,这些拖拉机是社员们盼了多少年,省吃俭用,在国家支援下买来的,得用心使唤呀!”
她感觉到肩上的重量。她和第一个伙伴——高正善,仔细研究了这台机子的特点,翻阅了参考书,试车半个月,有了把握以后,才正式下地工作。
慢中求快 胆大心细
毛淑英和她的机手们从第一天起,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台拖拉机。她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办法保护它,使用它。
刚开始冬耕,就遇上一片黄土洼地。拖拉机在上面走,又打滑,又粘轱辘。毛淑英和高正善商量后,决定用“二速”耕地,没敢用“三速”工作。一天下来,有人提醒她们说:“人家一天耕一百多亩地,你们一天才耕七十亩,将来怎么夺红旗?”
毛淑英心想:“不能为了夺红旗,就不顾拖拉机。”她仔细盘算:现在对“铁牛”的脾性还摸得不透,土地条件又不好,先开慢一点,将来熟悉了,遇到好耕的地,再加快速度。党支部支持她的这种见解,认为严格执行机务规章,“慢中求快”的作法是科学的,适合当时当地的工作条件。不久,当有的拖拉机已经送进工厂修理时,毛淑英驾驶的拖拉机还继续在地里奔驰,她们的工作量迅速赶上前去,名列第一!
由于平日机车保养得好,遇到一些艰难的任务,这台拖拉机也能吃得住劲。有一次她们承担了耕一片号称“小南海”的洼地,“铁牛”一进去就可能陷到泥潭里。毛淑英仔细察看了地势、地形,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每当机车陷下去时,就沉着地找到着力点,又使用巧劲,利用机车自身的冲力,迅速地把它开上来。当她们保质保量地耕完这块洼地的时候,伙伴们都夸她是一位“胆大心细”的机车长。
恒 心 和 责 任 心
“最重要的是每天坚持保养拖拉机。”毛淑英说:“这是每个拖拉机手在学习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要天天做到,就得靠各人的责任心了。”
毛淑英和高正善,以及去年秋天改成三班工作制后新来的伙伴马德良,不论哪一天,都坚持按时检查和保养她们的拖拉机。在出车前她们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严格地执行站上规定的油、水不足不出车、机件不灵不出车、小故障不排除不出车的“三不出车”制度,并且实行了保养到田、加油加水到田、检查到田、小故障排除到田的“四到田”措施,尽量增加拖拉机在地里工作的时间。毛淑英和她的两个伙伴,总是紧密合作,切实保证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现。第一个人在上班,第二个人休息完了就准备“四到田”需要的一切工具和用品;白天出工的人到快下班时,就为夜班打好墒,找好近路,不让伙伴绕圈子。她们在交接班时,总是事先考虑好用最简明的话把一切应该交代的事情讲清楚,使交接班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就做好。这样,就逐渐使拖拉机的每天耕作时间,从二十个小时增加到二十三个小时左右。
她们对每一个应该护养的环节,从不马虎。例如一年四季都给拖拉机“喝”温水和热水,以防骤冷骤热激坏汽缸,柴油在使用以前,总要沉淀五、六十小时以上,以减少机件的磨损程度。由于紧张耕作,有好几次临时发现合格的沉淀油不够用了,她们宁可跑回去取,也不让拖拉机喝一点不干净的油。机车的车身每天都被擦得干干净净,北方春天的风土,夏天的雨水,都不能在它身上长留。因此,她们驾驶的这台拖拉机,只是在使用了一年半以后,因为检查的需要,才第一次打开了汽缸盖。检查的结果是:除了轮胎和活塞需要更换外,不需要大修。检修工们交口称赞驾驶人员精心维护机器的好品质。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毛淑英,这个贫农出身的好机车长,现在是北京的拖拉机手们学习的榜样、竞赛的对手。但是,她没有一点骄傲,总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更加兢兢业业地向别人学习和请教。她观察到新来的马德良对机械理论懂得较多,一有空就把自己在驾驶和维修工作中的体会请马德良分析;她也常以高正善工作踏实细心的特点,来进一步鞭策自己。她兴奋地对记者说:“人民公社刚成立时,全县只有三台拖拉机,而今天,光是咱们一个公社就有十六台拖拉机,要赶上形势,不努力学习怎么行呢?”


查看完整版本: [-- 拖拉机车长——毛淑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