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当地实际出发 集中群众的经验 西北农学院研究大面积增产有成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3月 -> 从当地实际出发 集中群众的经验 西北农学院研究大面积增产有成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1-03-31 00:00

从当地实际出发 集中群众的经验 西北农学院研究大面积增产有成效

第4版()
专栏:

  从当地实际出发 集中群众的经验
  西北农学院研究大面积增产有成效
本报西安30日电 西北农学院在农业科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从陕西关中地区现有耕作水平出发,研究粮食大面积稳定增产问题。经过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已经收到预期的效果。从1954年以来,不论遭受旱、涝或病虫灾害,教学试验农场千余亩粮食作物产量仍然稳定增产:玉米每亩产量连年稳定在五百斤左右;小麦每亩产量除过1957年四百二十多斤外,也连年稳定在五百斤左右,并且从中取得了许多经验。
现在,他们正在向当地人民公社推荐这一经验。下放在兴平县杨陵公社的教师,同社员一起制定了争取今年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的计划,还为实现这个计划,精选良种,进行多品种组合,组织80%以上劳力下田耙耱保墒,并在一万多亩夏田套种绿肥。最近,到乾县烽火公社的教师,也向社员介绍了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的经验。
为使陕西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大面积稳定增产10%—30%,西北农学院在几年前,就在教学试验农场进行试点。这个农场位于渭河北岸,有滩地、水地和旱地。这里的土质、水、肥等生产条件,与关中地区大体相同。在研究试验过程中,他们多次派出大批师生到关中各地详细调查群众现有的耕作水平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仅去年,就有三千多名师生员工,深入人民公社,写出调查报告一千零三篇。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影响关中地区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的因素,主要是干旱、地力和锈病等。根据这种情况,西北农学院集中全院十四个专业综合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就是:在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抓紧耙耱保墒,防旱抗旱;在养猪积肥的同时,大量种植绿肥、进行深耕,提高地力;并实行以多品种组合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治小麦锈病。
这些办法,是西北农学院在认真研究了当地群众经验之后采取的。赵洪璋教授和苏献执副教授等,结合教学,长期住在杨陵公社和烽火公社,深入观察,并总结群众这方面的经验,通过试验研究,然后作出科学的结论。关中地区的群众有五种保墒方法,即“合墒”锄地,皮干要耱,再干要压,过实过虚要耙,土块多了要打。概括起来为五个字:锄、耱、碾、耙、打。教师们用科学道理具体说明这些办法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看土”保墒,切合实际。并把它作为旱地防旱抗旱的根本措施。同时,这里的群众有着豌豆、小麦混种肥田的习惯。教师们发现这个经验后,又作进一步的试验,用种植绿肥(如毛野豌豆等)、轮作倒茬,使这一经验更为完善。教学试验农场坚持应用上述措施,虽然两年来连续遭受严重旱灾,粮食产量仍稳定增产,地力也大有提高。
西北农学院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每一项增产措施。条锈病对关中地区小麦生长危害极大,他们培育的“碧蚂一号”小麦品种,曾经起到抗锈增产的作用,但近年来这个品种也感染了条锈病,他们就及时研究原因,实事求是地压缩“碧蚂一号”品种的播种面积,变品种单一化为多品种组合,并选用了抗锈能力较强的六零二八、南大二四一九、六一四等小麦新品种作为品种组合,还总结推广了当地群众用埋土切叶的方法来防止锈病病菌传播和消灭菌源。近三年中,条锈病虽有较大的流行,但是教学试验农场却基本上控制了条锈病的传播,保证了小麦产量逐年上升。
考虑到研究成果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西北农学院在试验研究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时,还注意核算了投资数、用工量等,使得成本开支大致和当地的一般田相同,而收成要比一般田多。
西北农学院研究出来的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措施,都是从当地群众中来,经过科学的分析,才肯定下来的。而且,实现这些措施的物质条件
(肥料、水分等)和技术条件
(播种技术、管理技术等),又都是人民公社在现有的耕作水平上就能够办到的。因此,受到关中各地人民公社的重视。(附图片)
西北农学院土壤农药化学专业教师分赴兴平、渭南、蒲城等县,总结群众用尿泼回茬麦,使小麦分蘖多、扎根深的经验。图为土壤农药化学专业的教师用养分速测箱测定尿泼回茬麦的效果
本报记者 阎槐龄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从当地实际出发 集中群众的经验 西北农学院研究大面积增产有成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