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材料和观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4月 -> 材料和观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传启 1961-04-29 00:00

材料和观点

第7版()
专栏:

  材料和观点
  吴传启
研究问题,必须搜集和占有丰富的材料,然后才能据以形成科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引出正确的观点,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经过调查研究,也就是要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必须有材料、有情况,有分析、有观点,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之中。所以正确地对待材料和观点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他们的巨大的理论工作中,总是把了解情况、占有材料提到首位。马克思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这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资本论》,第二版跋)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研究中,正是这样做的。他除了密切注意当时的经济学著作,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史以外,更注意细致地搜集具体的历史材料,研究议会委员的报告、工厂视察员的报告,以及其它官方和非官方的报告;特别注意工业周期各个阶段的运动,以至记载日常经济生活事实,将它们加以分类,从中揭示出一般经济规律的表现。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曾说过,他建立了三个大笔记本,分别记载英、德、法三个国家内经济情况的一切事实。他积累材料的手本,包括从原始材料摘记的事实和数字,读书提要和摘录,以及供自己查考的关于某一问题的论文等等,其数量之多,以至不得不为它们编一份索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家们,总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败一切论敌,就因为他们的论点是建立在坚固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切经典著作,都是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分析相结合的典范。
但是,在研究问题中,那种材料和观点相割裂的情形是常有的。比如,有时候从某种主观的框框出发,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或者是概念空洞,言之无物;或者是现象罗列,看不见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如此等等,都是非科学的或者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表现。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时候,曾经作了一个生动的描述:“在没有概念的地方,字就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资本论》一卷,49页)因为他们的概念不是科学的抽象,他们的语言和文字所触及的并不是事物,“仅仅是那些表达事物的术语”(《哲学的贫困》)。从形而上学的概念出发,没有实际材料,不根据材料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科学的观点,这就是主观主义的学风的特征。
毛泽东同志历来教导我们注重调查研究工作,就是为了反对这种主观主义的学风,而树立从实际出发的、材料和观点相统一的学风。马克思主义的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包含了二重意义:一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的指导同占有实际材料的统一,另一重是关于具体事物的观点同具体材料的统一。对于前一点而言,作为指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也是从研究实际材料而来的。例如,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论,以及一切逻辑结构和结论,都不是任意判断的结果,而是对具体材料进行长期的艰苦研究的结果。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整顿党的作风》)这个“总结论”,标志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借以认识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是一切研究的指南。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著作,把它应用到一切方面来。
但是,有了这个“总结论”,决不是说就可以拿它代替对于一切具体事物和过程的具体结论,特别是对于一切新事物和新过程的结论。研究的指南是一回事,研究的具体对象和过程又是一回事。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要注意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要把三者的研究结合起来。列宁在回答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的批评时,曾在《非批判的批判》一文中说:“宁肯承受叙述枯燥无味的责难,也不愿使读者认为我的观点是根据对《资本论》的‘引证’,而不是根据对俄国统计资料的研究。”(《列宁全集》三卷568页)研究俄国的历史和现状,必须从俄国的实际材料出发;同样,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教导我们的,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在研究任何问题的时候,又总是材料在先,观点在后,观点只能是研究具体材料的结果。这就是说,所谓指南乃是引导人们怎样去认识事物,而不是把它变为关于事物的套语和标签。把理论变为套语,既要歪曲理论,又要歪曲实际,这当然不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而正是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表现。
在历史科学的研究中,同样必须从大量占有历史资料出发,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引出合乎历史实际的观点,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无论是“颂古非今”,或者是“以今套古”,都是违反历史实际,把材料和观点分裂开来的表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曾经指出过里嘉图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说里嘉图曾“假定原始的渔夫和猎人在计算劳动工具时查考1817年伦敦交易所通用的年息表”,把伦敦交易所的交换硬套在原始人的交换上,因而犯了“以今套古”的违反历史的错误。这是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狭隘眼界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样,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经批判过拉萨尔完全不知道分寸,竟把唯物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倾向的赫拉克利特淹没在唯心主义的黑格尔那里,冤枉了古人;还批评过舒里雅齐柯夫的著作对各个时期、社会形态、思想体系不作具体分析,只做些牵强附会、荒唐可笑的对比,丑化了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如此等等,都是以框框套史料,或者以史料填框框的形而上学的表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同这种从框框出发的简单化是不相容的。
要求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从事实材料的全部总和出发,而不是根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进行草率的判断。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23卷,279页)列宁的指示,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调查研究和了解情况,以及在科学研究中搜集和运用学术资料,都有重大的意义。要做到从事实材料的全部总和出发,必须强调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搜集和运用材料。如果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会为材料所淹没,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之,如果不掌握研究对象的具体材料,就会变成“无的放矢”。
在处理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中,作为说明的方法,在形式上必须同研究的方法相区别。研究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越多越好;而作为说明,又决不能是材料的堆积和展览。所说材料在先,观点在后,当然不能是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或者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如果在说明问题时把两者割裂开来,则材料是“自在”的,观点是空洞的,就不可能表达出合乎逻辑的观点来。要善于拿典型材料来说明观点,既不是空话连篇,又不是材料堆积;要善于寓观点于材料的分析之中,置材料于观点的统率之下,既有材料,又有统率材料的观点。总的说来,材料和观点的统一,也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这里表现了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所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的方法,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


查看完整版本: [-- 材料和观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