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的作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4月 ->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的作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育英 李振声 杨盛源 李继云 1961-04-29 00:00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王育英 李振声 杨盛源 李继云
“五亿农民夺丰收,轮间套混显神通,肥地防灾又高产,山川平原有来头。”
农作物的轮作、间作、套种、混作是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中用以培养土壤肥力,战胜自然灾害,取得农作物高产的一项重要手段,应当使它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中充分发挥作用。现在正值春播之际,认真总结一下群众有关这方面的经验,并加以充分运用,对争取今年粮菜丰收是有重要意义的。以下就根据我们调查收集的资料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及其方法
“种几年苜蓿,收几年好庄稼”,“种一茬豌豆,收两季好麦”,“水稻要丰收,先看苕子长得好不好”,这是我国农民对种植豆科作物、牧草或绿肥在保证粮食丰收上的评价。豆科作物、牧草或绿肥的主要作用,在于它们的根上寄生着可以直接固定空气中氮素的根瘤菌,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营养,豆科作物的根系又可增加土壤中的腐植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性能,并促进有益于土壤的微生物的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土壤氮素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其作用就更为突出。
据我们了解,以往在陕西关中、山西晋南的产麦区,就采用苜蓿、豌豆与小麦等作物轮作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粮食丰收。关中典型的轮作方式是:(1)苜蓿三年,(2)春作一年,(3)小麦三年,(4)豌豆一年,(5)小麦二年,共十年一个轮作周期。它包括了苜蓿与豌豆两个提高土壤肥力的环节和后茬小麦等两个利用土壤肥力的环节。
现在在轮作上存在的问题,是随着近几年来作物复种面积的扩大,如在关中地区主要是小麦收后复种玉米,因而豆科作物和牧草的播种面积减少了,以致肥料不足。据我们最近在陕西省临潼县雨金公社北尚寨生产队调查,该队1959和1960两年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一万一千三百七十三亩和一万一千三百二十五亩,积肥数量分别为五万三千九百二十四车和五万四千八百五十四车(每车大约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斤),约合每年每亩地有五车肥料。按该队以往的经验,种一料庄稼需要五车肥料,因此,该队积的肥料只够一年种一季。但是该队近几年来复种面积扩大较快,1960年小麦播种面积为五千五百六十三亩,其中有80%复种了秋作。这样,肥料就成了扩大复种后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据我们调查了解,不少扩大复种的地区,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由此看来,在目前我国化学肥料生产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在扩大复种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一套提高土壤肥力,保证作物稳定收成的短期轮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方面,我国农民有传统的经验,同时近几年来许多科学机关也和农民一起创造了不少新经验,只要认真总结提高,充分加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扩大复种后肥料不足问题的。
例如,在我国水稻产区,利用绿肥苕子等与水稻实行短期轮作,已有成熟的经验。在杂粮产区,利用玉米与豆类(大豆、小豆、绿豆等)间作,再与其他作物实行短期轮作,也有成功的经验。在这些地区,主要是如何扩大利用已有的经验,使之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目前存在问题较多的是,以往以一年一熟为主的产麦区,近几年扩大复种后改为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为主的小麦、玉米或谷子产区,如陕西关中,山西晋南等地。前面谈到的陕西省临潼县雨金公社北尚寨生产队,可以代表这类地区一般水地扩大复种后的情况,而且是属于复种面积较大的类型,麦田复种面积达到85%。为了解决扩大复种后肥料不足的问题,该队已经创造了一些经验。以下就结合该队的经验和有关科学机关与群众合作试验的结果,谈谈通过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实行短期轮作,解决肥料不足的具体办法。
(1)利用晚玉米与小豆间作,同其他作物实行短期轮作。北尚寨生产队复种面积虽大,但是他们将全部复种的晚玉米与小豆实行了间作(小豆耐旱,成熟期早,可以和晚玉米同时成熟),这样每亩地即可少施两车肥,按每亩需要五车肥计算,就解决了复种作物的五分之二的肥料问题;同时后作比单种玉米茬还可增产10%。又小豆的茎、叶、荚等作为饲料或食用后,尚可提高粪肥的质量,增加肥效。利用玉米与小豆间作,还可以节省10%的劳动力,因为减少了运肥和施肥用工,而且小豆枝叶茂盛,地面荫蔽,土壤水分蒸发少,可以减少中耕次数,也省一部分工。同时高低秆作物间作,还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空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该队经验证明可增产15%—30%。乾县烽火公社劳动模范王保京同志,几年来采用复种晚玉米与绿肥间作压青的办法,也收到良好效果。
(2)麦田套种草木樨压绿肥,是1953年天津地区芦台农场创造的。具体的方法是,在冬麦田里早春套种草木樨,麦收时草木樨尚小,麦收后草木樨起身,到草木樨高达四十—五十厘米,约为7月中下旬时,即可结合秋耕将草木樨翻压下去作为绿肥。在三十一个点上试验的结果,压草木樨后播种小麦的产量,比夏季休闲地的小麦平均增产36%;其中有的点增产62%,并在麦收后又复种玉米仍增产58%。这几年来继续试验的结果,证明在有灌溉条件的水地上,这样作是肯定增产的,与种植其他作物联系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短期轮作形式。此外,在旱地上运用这种办法也有增产的实例,但应首先在小面积土地上进行试验,成功后再进一步扩大推广。
(3)麦田复种绿豆压绿肥。绿豆压青肥田是我国传统的增产经验。古农书《齐民要术》上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至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粠同”。这说明,自古以来,绿豆压青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就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现在的试验也同样证明了它的增产作用。据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山西农村工作队1955—1957年在山西晋南地区旱地麦田上与群众一起进行的试验,证明绿豆压青后播种小麦,比夏季休闲田播种的小麦增产14.9%—39.4%;麦收后再复种谷子,有的增产达一倍以上。这也是一种较好的短期轮作的雏形。这种短期轮作用在水地上是行之有效的,而运用在旱地上存在的问题是,倘小麦收后遇旱,则影响绿豆下种,不如前面谈到的草木樨早春下种可靠。
以上三种短期轮作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它适合复种的要求,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提高与利用土壤肥力的两个过程,部分地解决了复种后肥料不足的问题,从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
(二)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对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及其方法
“要得富,地里庄稼开个杂货铺”,“要得发,种杂八”,“一层楼上七朵花,不收这家收那家”,这是我国农民对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预防自然灾害,稳定农业收成方面的评价。自然灾害仍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威胁,它带来的后果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而作物的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则正是我国农民对付自然灾害,克服农业生产不稳定性的有力手段之一。
自然灾害中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旱灾,其次是涝灾;而旱涝灾害的形成,又主要是因为雨量的不稳定。雨量不稳定的表现,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地区间的不稳定,即此地雨多彼地雨少,或此地有雨彼地无雨;二是作物生长季节间的不稳定,即此季雨多彼季雨少,或此季有雨彼季无雨;三是年份之间的不稳定,即有湿年,也有旱年等。为了适应雨多雨少或有雨无雨这几种情况的出现,我国农民在运用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混作方面创造了很多办法,首先是在整个作物轮作周期中,把各种作物作合理的配置,如夏粮与秋粮并举,主粮与杂粮并举等。这方面湖北省襄阳专区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见《红旗杂志》1961年1期17—20页)。1960年陕西省在夏粮与秋粮并举,粮食与蔬菜并举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其次是在同一单位土地面积上采用多种作物的间作、套种、混作,以下就是几种有代表性的作法:
(1)“一层楼上七朵花”。这是陕南山区农民利用间作、套种、混作对付自然灾害,稳定粮菜收成的有效办法,在战胜1959和1960年两次百日大旱中对保粮保菜起了很大作用。具体办法就是将玉米、马铃薯、黄豆、山豆、扁豆、麻子、洋萝卜、白菜等许多种作物间、套、混种到一起。群众说:“反正老天不会一直不下雨的,有这么多样的庄稼,总会收它几料子”。
(2)耐旱与习湿作物间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谷子与大豆间作”。谷子的耐旱性在谷类作物中居于首位,而豆子则是作物中比较习湿的。因此两者间作到一起后,遇上旱年收谷,遇上湿年收豆,可以稳定粮食的收成。山东河北等地以往就有此种种植习惯。其次,陕西省宝鸡市虢镇公社西秦生产队,近两年采取了玉米与红薯间作,玉米比较习湿,红薯比较耐旱,而且两者都是高产作物,对稳定粮食收成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3)“林粮间作”是在山区防止水土流失,彻底战胜旱涝灾害的有效办法。它解决了林粮争地的矛盾,一方面可以保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另一方面为造林开辟了途径。造林是改造气候,防止旱涝灾害,保证农业丰收的根本措施。同时经济林本身又可带动副业生产的发展,是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途径。湖南省桂阳县门楼下人民公社,由于在大面积山坡上实行了林粮间作,就实现了粮食大增产和造林事业大发展。
(三)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对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争取粮菜更高产的作用及其方法
“天上飞的,空中吊的,地上爬的,地下钻的,上下都是粮菜,一亩能顶十亩”,“芝麻混杂种,上下三层楼,芝麻头上飘,蔓缠半中腰,绿豆满地爬,通风透光产量高”。这是我国农民对通过间作、套种、混作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包括阳光和空气)和土地,争取粮菜更高产的颂歌。我国地少人多的地区的农民,就是靠它取得了丰衣足食。自然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会驾驭它,就会取得更多的财富。拿日光能来说,一般植物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只不过1%—5%,在单一作物栽培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日光能都被浪费了。但是通过间作套种、混作,将高秆与矮秆,蔓生与直生,长叶与圆叶,向阳与耐荫等各种作物搭配种植到一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对日光能的利用率。这样,当日光照射到作物上的时候,它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直射光,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叶面的反射光和透过光,构成一个合理利用日光能的群体结构。其次,实行间作、套种、混种,由于同一块地里的作物有深根与浅根、须根与直根以及带根瘤菌的豆科作物根,这样各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所有这些都说明间作、套种、混作是争取粮菜更高产的有效措施。在这方面,我国农民也有丰富的经验,以下就是几种适用范围较广,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1)棉田套玉米,这是近几年来全国劳动模范、乾县烽火公社社长王保京同志与社员们共同创造的,去年已在乾县全面推广。该社仅运用这一项措施,就增产粮食几十万斤。方法非常简单,即在宽窄行播种的棉田中,每隔两个宽行(6尺)种一行玉米,株距为5尺,合每亩二百株,星散分布于全部棉田上。因玉米行株距很稀,对棉花生长基本上没有影响,而每亩地却可以增收五十一八十斤粮食。这是一项很有把握的增产措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棉粮争地的矛盾,可以在各地试办推广。
(2)京郊“三大季”。“三大季”套种间作,是北京郊区农民创造的成功经验,已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又以马铃薯—玉米—大白菜“三大季”增产幅度最大。这种作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延长作物生长时间,扩大作物生长空间。如马铃薯是比较耐早春低温的作物,可以在晚霜前一个月播种;而大白菜是比较耐秋季低温的作物,在早霜后仍可生长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一前一后就比一般农作物延长了两个月左右的生长季节。同时中间有高秆玉米与矮秆马铃薯间作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不少生产队用这种办法取得了亩产万斤菜、千斤粮(玉米亩产三、四百斤,马铃薯亩产三千斤左右,折粮七百余斤)的丰产纪录。具体方法是春分后至清明前,采用宽窄行播种马铃薯(宽行1·8尺,窄行1·6尺,株距0.9—1尺);清明后至谷雨前,在马铃薯的宽行中套种玉米,株距1·8—2尺,玉米最好留成双苗。立秋收马铃薯后,将其茎叶培土于玉米根际,作为玉米的肥料。立秋前进行大白菜育苗,处暑收玉米并移栽大白菜,到冬前收获。
(3)蔬菜连环套,“一年七熟”。这在我国的南方,已有丰富的经验;而在北方应用的还不够广泛。具体办法是,在前一年九月栽蒜,蒜地套菠菜,菠菜到次年一月收获。过清明在蒜地畦崖上点热萝卜,小满前十天可以收获。到谷雨后开始打蒜台,同时在蒜地栽灰白子,到小满前数天出蒜,夏至灰白子即可收获。谷雨前后,同时在水渠道上点苤蓝,八月中旬收获。末伏在畦内种芥疙瘩,同时在畦崖上点白萝卜,到霜降后十天左右芥疙瘩和白萝卜即可全部收获。这样一年之内粗细菜都有,而且产量可提高一倍以上。
这几种运用间作、套种、混作,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取得粮菜高产的经验,我们认为是比较有启发意义的,可以作为参考;但各地在具体运用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加以研究考虑,在总结当地群众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后才推广。


查看完整版本: [--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的作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