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向新的胜利前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4月 -> 向新的胜利前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新华社驻上海记者 1961-04-30 00:00

向新的胜利前进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向新的胜利前进
  新华社驻上海记者
“五一”前夕,上海工人正在掀起一个增产节约的热潮。他们信心百倍地继续向新的胜利前进。
老对手的新竞赛
近半个月来,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工厂中,上钢一厂和上钢三厂两个平炉车间的竞赛开展得最热烈。这两个车间过去几年一直是竞赛的老对手。最近双方竞赛又一次出现了高峰。4月14日这天,去年夺得全国小型平炉红旗的一厂工人一算账,发现质量指标虽然超过对手0.67%领先,而钢产量却被对方拉下了九百多吨,很可能被三厂全面赶上。
为什么产量比不过三厂?一厂平炉的干部开了个会,讨论结果,炉前进料、加矿时间长是个关键,而三厂这方面却有不少好经验。当场决定:组织取经团,去三厂学习。
在三厂车间里,一厂的值班主任带领炉前工人一起参加操作。一厂工人特别留心加料进矿操作。果然,三厂炉前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十分协调,进料时间比自己少二十多分钟。回来的第二天,一厂车间主任、总工长组成专门小组,和群众一起推广三厂的经验,研究改进炉前管理工作。经过群众议论,开电瓶车的,开行车和加料机的,改变了过去无专人负责,常常配合不好的情况,采取固定专人负责,统一调度。过了几天,进料时间也从一百三十分钟左右降到一百十分钟。冶炼时间短了,产量也就上升了。结果十天不到,就把产量差距缩到只有四百多吨。
三厂工人呢,觉得自己虽然产量暂时占了先,但今年的竞赛更全面了,而自己恰恰在质量和消耗这两个重要指标上还没有赶上一厂。车间领导干部和工会主席就率领一批职工,几次到一厂学习提高优质钢质量和降低消耗的经验,推广后也取得一些效果。后来,他们又专门派了车间技术员关天生干脆住在一厂,一道一道工序去学习,终于也摸到了一厂的低温去磷、多放初期渣等主要经验。关天生把这些经验带回来,分三班向炉前工人介绍。一厂的经验很快在三厂平炉上开花结果。
4月底,两个车间职工都在为全面超额完成月计划而紧张劳动。到26日为止,竞赛的主要指标:利用系数、一级品率、铁耗等,一厂全面领先。但竞赛还在热烈进行,谁将取得这个月的最后胜利,还不能过早下结论。
抢时间争丰收
在第一季度赶制了大批农业水泵支援农村抗旱排涝的上海群星机械厂,“五一”前夕,又豪迈地提出:大战红五月,提前三十天完成第二季生产四百七十五台水泵的任务。这个原来生产造纸机的工厂,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群众运动中,积极担负起生产排灌设备的任务。他们在第一季度中,千方百计克服了许多困难,抢在时间前面,提前十天生产出了第一批三百七十七台水泵。
当职工们听到他们承担的第二批新规格的水泵,扬程要求更远,排水量更大,都是西北高原的丛山深谷中用的,大家既感到欢欣鼓舞,又感到责任重大。4月份,厂里就抓紧新水泵的试制和准备工作。各车间工人迫不及待地向领导要求快给任务。前几天,他们看到报纸报道西北等地正在抗旱的消息,心里格外焦急。工人们说:我们一台水泵开一小时,就能抵四十个农民兄弟干一天,所以这批水泵生产任务一定要比第一批完成得更快才好。
为保证完成红五月的任务,4月下旬厂里就提前安排了水泵的零件、部件生产。各车间立即掀起了班与班、组与组的竞赛。这几天,已经捷报频传。四百七十五台水泵,一共有十一万三千多只眼子,原来的钻头一次只能钻一个眼。技术科、供应科、车间办公室,25日下午进行设计,连夜做木模、翻砂,第二天就搞成了一部“八头钻”,一次可钻八个眼子。水泵上的一万七千多只螺丝,也是一项繁重的活儿,第三大组的青年工人劲头十足,开展竞赛,交流经验,第四十四号机床的三个班产量日日上升。24日生产三百二十一只,25日达到五百一十只,26日六百八十七只,27日一个班就完成了三百一十只。
这个厂职工深深感到,水泵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他们不是拿到图纸就照着生产,而是先认真地检查已有产品的质量,发现缺点就积极改进。泵上的轴承,原来寿命较短。他们想到农村调换轴承不便,就积极改进,加上一个扣环,使它可以用到一年左右。
质量上也来个跃进
在上海手表厂的四层楼大厂房里,每一层楼上都可以看到人们正在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质量。
这个在大跃进第一年开始成批生产手表的工厂,这三年来不仅产量提高了好几十倍,手表的质量也日益提高了。职工们并不因此而满足。一跨入1961年,他们一面继续努力提高产量,一面派人到处访问用户,征求意见,争取今年在质量上也来个跃进。
4月份,全厂出现了一个提高产品质量的热潮。一走进二层楼的夹板车间,只见一排排精密的小车床,飞快而又轻声地转动着。比铜元稍小一点的手表夹板,正沿着一道道工序顺序前进。这个手表上的大部件,最近就作了一次新的改进。他们改革了夹板的设计,使它的精密度大大提高了一步。经过这一改进后,手表用久了,也可以保证走时的准确。在三楼的装配车间,工人们正在装配第一批防震的优质手表。这种手表每昼夜的误差,比过去大量生产的手表又缩短半分钟。在四楼上的铜件车间,也完成了一项重大的革新。他们考虑到手表里的小得像蚂蚁似的“马”,一天到晚滴答滴答在走动,原来用铜做,不耐磨,他们就设法把铜“马”改为钢“马”,来延长使用寿命。这种钢“马”在5、6月份就要大量用于生产。
内在质量越做越好,手表的外观也精益求精。去年以前,手表只有一两种表面,比较单调,现在增加了好几种,有银灰的,黑的,又有银灰底加黑圈的,还有黑底和银环的。
增产新原料
在天原化工厂1959年新建的车间里,正在开展一场增产新原料的斗争。一块块的电石从这头送进机器,变成气体送进管道,最后成为白色粉末从漏斗里撒出来。这些白色粉末就是聚氯乙烯树脂,是用途很广的一种塑料。把这些粉末送到塑料加工厂去,就可制成玻璃雨衣、台布、手提包、鞋子和小孩的围嘴、三角尿布等日用品。
这个车间的工人为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千方百计地革新技术,提高聚氯乙烯树脂的产量和质量。聚合工段工人革新操作方法,把干燥工序由工人放料改为用漏斗密闭放料,提高了聚氯乙烯树脂的质量。氯乙烯工段把转化器的油冷却改为用水冷却,使产量翻了一番,平均日产量达到二十一吨,超过原来设计的要求,同时每月可节约十多吨冷却油。
工人们还十分注意节约原材料,力求用同样数量的原料做出更多的塑料。乙炔工段是节约原料的第一道关口。工人们经常把地上和桶里的电石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重新用来生产,降低原料的耗用量。现在,每吨聚氯乙烯消耗的电石量,已比过去降低了许多,一个月节约的电石,大约可以增产一百吨聚氯乙烯树脂。人们知道,用这些原料能生产十多万件玻璃雨衣。
装卸机械显威风
27日早晨,上海港第三装卸区的调度人员,敲锣打鼓向党委报喜,全区4月份的装卸计划提前完成了。大红喜报上写着工人们的决心:抓紧最后四天,再装卸三万吨货物,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
在这个装卸区一千多米长的码头边,紧靠着大大小小的轮船,装卸工作正在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这边,船上的吊杆张开巨臂,卸下外地运来的生铁、矿砂、矾石、食盐;那一头,塔式起重机又把上海支援各地的钢材、机器、日用百货吊进船舱,准备外运。女司机驾驶的拖车机头,牵着一列列载货平车在码头上奔驰。货场上,轻便的小吊车将各种货物堆得整整齐齐。码头工人在技术革新中创造的这些装卸机械大显威风。土抓斗一张一合,就抓起三千斤食盐。原来二十个人干的活,现在四个人干就绰绰有余。正是因为大部分装卸作业实现了机械化,第三装卸区今年来工人的平均装卸量直线上升。现在装卸一艘海轮的几千吨物资,一般只要一天工夫就够了。
一个以高效、优质、安全、节约为中心的“五好立功竞赛”正在码头上展开。创造装卸新纪录的捷报不断传出。黄浦码头装卸队的谢相能小组和萧启琴小组这两个竞赛老对手,4月20日晚上共同担负一艘大铁驳的卸货任务。两组一合计,破例采用七台吊车水陆两路同时操作的办法,五小时共卸下五百八十吨生铁、矿砂和土产品,分别超过计划一倍以上。
“叫机械发挥更大威力!”检修工人像保姆一样对机械悉心爱护。这里,技术状况不良的“三类机械”早被消灭了。最近,他们又对机械检查了一次,看看吊车的钢索牢不牢,煞车灵不灵,好让它们吊得更多,跑得更快。


查看完整版本: [-- 向新的胜利前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