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千针万线话“广绣”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4月 -> 千针万线话“广绣”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敏明 1961-04-30 00:00

千针万线话“广绣”

第6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千针万线话“广绣”
  胡敏明
广东刺绣,简称“广绣”,和苏绣、湘绣、京绣齐名,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远在一千年以前已有深厚的基础,明清以后,更是多式多样。据曾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朱启铃的《存素堂丝绣录》的记载,早在明代,广州刺绣艺人在娴熟地运用绒线刺绣物像的同时,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孔雀毛编成线缕来绣东西,因之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因而使广绣中的勾勒技法有了更好的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这就是人们给明代广州刺绣的评价。
“广绣”,有优良的技艺和多样的富于变化的针法。“广绣”的针法,有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二十多种。随着物像形状的变化采取的转纹绣法,绣鳞、翼、花瓣常用的“水路”技法,都恰到好处,使物像的精神形状刻划得细致逼真。同时构图简练清晰,色彩绚烂夺目,格调和谐,具有装饰的特点。
由于“广绣”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艺术传统,所以早就中外驰名,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其他一些国际展览会上,都获得了很高声誉。
解放后,党对“广绣”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怀,积极组织刺绣工人归队,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技艺,如组织刺绣工人的互相观摩学习,组织美术工作者经常下厂辅导,等等,使“广绣”工人的技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柿竹鸡群》画面只绣了几只大小鸡子和一棵柿竹,构图却优美动人,形象逼真可爱,真实地反映了大搞副业的景象。作者创作这件绣品时,除运用“广绣”优秀的捆咬等多种针法,精致刺绣外,还在配色方面费了一番心思:在那只雄鸡的羽毛上,就配上了六、七种色素,使雄鸡的羽毛色泽艳丽夺目,格调和谐,令人有栩栩如生的感觉。
过去,“广绣”艺人只擅长于山水花鸟的刺绣,对人物的刻划较差。最近,由艺峰刺绣工艺厂集体创作的《群仙祝寿》刺绣围屏,是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根据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国画,结合“广绣”的特点设计出来的。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大超过了“广绣”的历史水平。艺峰刺绣工艺厂的艺人们在创作这一幅绣品时,运用了二十多种针法,一千多个色素,而且处理得当,使人物性格突出,神态生动,整个画面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附图片)
  广绣“柿竹鸡群”


查看完整版本: [-- 千针万线话“广绣”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