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经济奇迹”的幕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7月 -> 在“经济奇迹”的幕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朱颖 李春亮 1961-07-30 00:00

在“经济奇迹”的幕后

第5版()
专栏:

在“经济奇迹”的幕后
朱颖 李春亮
离开西德最大港口汉堡市中心不远,有一片房屋简陋、街道狭窄的偏僻的住宅区。它同市中心高耸的大楼、耀眼的霓虹灯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形成尖锐的对照。这就是汉堡码头工人聚居地基希多夫。
汉堡海港每年吞吐着大约三千万吨的货物。这里有五万多码头工人,他们负担着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极不安定,缺乏保障。每当年老力衰后,晚景就更加凄凉。
不久以前,我们访问了这里的一个工人家庭。天已经黑了,却没有路灯。刚下过雨,道路泥泞不堪。好不容易才找到我们的目的地。屋里的摆设很简陋,老式的橱柜已经掉了漆,变了色。两张八成新的可以作椅子也可以当床用的沙发,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女主人指着沙发说:“这还不能算是我们的!”她怕我们不懂,又补充说:“这是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的。总共要付一千零八十马克,每月付四十五马克,两年付清。我们刚刚付完了四个月的钱。”正说着,她丈夫赫尔穆特下班回来了。
赫尔穆特今年二十八岁。他在一家码头搬运公司作泥水工人,每月工资五百马克左右,算是中等收入。他们一家四口,每月仅伙食费就要花去三百六十马克;可是连资产阶级宣传为西方国家人民必不可少的黄油,也只能每星期吃两次。赫尔穆特患轻度的肺结核,大夫嘱咐他要增加营养。他只好苦笑着说:“这怎么能够做到呢?孩子小,一个三岁,一个一岁半,他们更需要营养。”赫尔穆特身体不好,不能靠经常加班来增加收入。但是在全家要添制衣服鞋袜或有其他额外开支的时候,他也只得去加班。赫尔穆特说,码头工人的工作带有很大的季节性。有时活多,有时活少,而且是凭力气吃饭,不分工龄。干一班拿一班的钱,许多工人因为家庭负担重或想添置些必要的家具,就不得不加班。每天连干两班(十六小时)在码头工人中是常事。
但是,经常加班并没有使码头工人手头宽裕,许多人都得靠分期付款和记账的办法买东西。据西德《世界报》说,西德工人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得靠分期付款来赊买东西。因此工人们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用多加班少吃饭的办法来凑足每月必须偿还的债款。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旦生病、失业还不起钱,债主就把东西拿走,已付的钱也就白付了。垄断资本家就是这样来支撑他们的“繁荣”,同时把惊人的高利贷剥削加在工人身上。西德政府吹嘘这是“经济奇迹”。但是,在虚假的“繁荣”背后,人们看到的是码头工人工伤事故越来越多,早期残废也越来越多。由于拚命加班,许多人不到退休年龄就累坏了。
听说中国人来访问,隔壁的老工人希尔克也赶来了。他热烈地同我们握手。他的手粗壮有力,神色十分愉快。希尔克很健谈。他告诉我们,他是水手出身,到过许多国家;现在是码头工人。他已经有三十六年工龄了,胸前还佩戴着参加工会二十五年的纪念章。他今年已经六十岁了,还在码头上干着卖力气的活。我们问他,为什么还没有退休?他说:“靠养老金养活不了一家人。我现在身体还顶得住。”谈起他的生活时,他那饱受风霜的脸上蒙上了一层暗影。他一家五口都指靠他一个人的收入。谈到生病,他惧怕地摇摇手说:“我不能生病”。因为,按照规定,生病的工人头六个星期可以领到工资的90%,然后领工资的50%,到了第二十六个星期,如果还继续生病,就要被解雇,那时,既无积蓄又无其他收入,“只好挨门讨饭了”。
当他谈到他1958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旅行看到的一切时,他津津有味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他说到那里的工人兄弟的工作、生活多么有保障,他们怎样愉快地劳动和休息。他感动地说:“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多年来为之斗争的东西吗?我们的斗争目标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成为现实了。”
现在希尔克还是热心于码头工人的福利事业。他告诉我们,码头工人对当前生活不满意,工资低,工作没有保障。他们要求在和平环境中生活,他们不满阿登纳政府的扩军备战政策。女主人也插进来说:“这儿的家庭妇女都骂阿登纳和施特劳斯。为什么?因为面包、土豆总是涨价”。希尔克接着说,要改善生活就得罢工斗争,上大街游行示威。但是,工会和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领袖都不会领导他们进行斗争,这些人早已不顾工人的利益了。大多数码头工人都对他们失去了信任。
但是,这并没有使以希尔克为代表的西德先进工人斗志消沉。他满怀信心地说:“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变化。工人饱受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他们一定会觉悟起来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在“经济奇迹”的幕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