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东虹日头西虹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7月 -> 东虹日头西虹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师群 1961-07-30 00:00

东虹日头西虹雨

第6版()
专栏:气象台

东虹日头西虹雨
师群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谚语,由来已久,流传很广。早在两千年前,《诗经》上记载的“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观察天空的特殊表现,来预测晴雨变化了。自古以来,人们为了更好地安排生产和生活,总是“出门看天色”,“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时刻留心着与天气变化有关的征兆,并且积下了许多“看云识天气”,“看风知天气”,“看物测天气”的经验。实际上,看云,看风,看晕、华、虹、霞等光象,看动物植物器物的异常反应,的确能预测出未来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要知道,天空的云,正是靠了空气中有较多的水汽,被风带到高空变冷后形成,即所谓“风起云涌”;天空下雨,就是当云彩旺盛发展,使构成云的十分微小的水珠或冰粒长大变重后降落地面,即所谓“云腾致雨”。因此,人们从在当地对风云的细心观察中积累经验,就能够直接从湿度的增减,云彩的盛衰等诸多现象中推测晴雨。由于我国地处温带,往北有寒冷的极地,往南有炎热的热带,因此又可以从“南风暖,北风寒”的现象,估量出冷热变化。但是,单凭在当地作观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这样得到的预测结果常常不能令人满意,还得找出更多的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方法。
天气变化是发生在地球外围大气底层的自然现象,由这种现象产生的雨雪风云,尽可以自由地漫游世界。不是这里的云跑到那儿下雨,就是那儿的风,把沙尘吹到了这里。这样说来,要想预知未来天气,还得彼此通通情报才好。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周围各地刮风下雨的情况,就会提早知道天气的变化。这种互通情报的作法,后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就有了如今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气象观测站。它们按照共同约定的时间和手续,把自己在当地看到的风云实况,打电报告诉气象预报台。
沟通天气情报的范围一经扩大,人们预测天气也就耳目一新了。只要把国内外气象观测站拍来的天气电报,依照各站的位置填在地图上,就可以得到一张反映当时天气实况的“图画”,这种图画叫做天气图。把一张张的天气图顺着时间排起来,就成为“连环图画”。气象台正是从许多张连环的天气图画里,来了解和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用天气图方法来做两三天内的短期预报,对大范围的台风、暴雨、寒潮、霜冻等的变化规律,具有通观全局、了如指掌的优点,但它的缺点却在于无法周密考虑晴雨风霜冷热干湿对一县一社生产的影响。于是就需要考虑在当地凭观风看云推测天气变化的群众经验。这就是在收听气象台大形势预报的基础上,再由县气象站和公社气象哨结合当地群众看天经验等,预报出天气的具体变化。我国的天气预报在采用这种大中小结合以小为主的办法后,就更能发挥优点,广泛而深入地揭示和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因而在农业生产中日益显著地起到了参谋作用。
做三天至半月的中期天气预报,以及做一月、半年、一年的长期气候展望的方法虽然不少,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得从天气的历史上做好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就拿同是看天气图来说吧,做短期预报,只消看看最近几天的“连环”天气图就可以了,而做中期预报,至少得看两三个周期的。这里指的周期,是天气变化的自然周期,大约是四至八天。用天气图方法做长期预报也有类似的情形,只不过周期更长些,一般是三个月。正因为天气变化自身有短、中、长的不同周期和规律,所以我们才能够分别做出各种不同时效的天气预报来。而从生产上来讲,就得把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天气预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较全面地预料到当年天气变化对庄稼播种、成长、收获、运藏的影响,巧夺天时,赢得丰收。


查看完整版本: [-- 东虹日头西虹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