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白塔的光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9月 -> 白塔的光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叔迦 1961-09-29 00:00

白塔的光辉

第8版()
专栏:

白塔的光辉
周叔迦
尼泊尔人民的工巧,在古时就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称赞。中国唐代伟大翻译家玄奘法师,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就叙述说:尼波罗国人“有工巧”。尼泊尔人民精于工艺的优良传统,直至今天一直维持不衰,而且有所发展。
当我1956年冬去尼泊尔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徒大会,并在这古老的、美丽的国家进行访问时,才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尼泊尔人民在诗歌、音乐、舞蹈、雕刻、工艺等各方面的卓越艺术成就。在古老的楼阁建筑中有许多与中国建筑风格相同之处。由此也可见,我们两国人民文化交流是悠久而亲密的。我看到,差不多家家楼屋的梁柱上都有雕刻的神像,姿态不一。特别是在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毗尼园,新建的一座法堂,虽然布置尚未就绪,但是在那大门上的两尊雕刻的神像,真是情致优秀,意趣生动。从这也可以看出尼泊尔人民的巧思和艺术。
尼泊尔人民精于建筑、雕塑、绘画等等工艺,对中国人民来说,并不是生疏的。远在十三世纪中叶,便有尼泊尔的工艺美术家——阿尼哥来到中国,创造了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别具风格的佛塔,至今还供中国佛教徒朝拜。这就是北京阜城门内妙应寺里的白塔。大家一般都称呼这寺为白塔寺。在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有国师八思巴(是西藏人),想在西藏地区建造一座金塔,而苦于没有良好的建筑师,于是派人到尼泊尔去聘请。当时请定了八十位工匠,却选不出领队的人,阿尼哥自己请行。那时阿尼哥年才十七岁,大家因为他年岁太幼,不肯同意。经过考试,果然其才能极为精炼,于是由他率领一班人到了西藏。到了第二年建塔完工,他要回国时,国师八思巴劝他一同到北京,他便出家作为八思巴的弟子而来到当时的首都——北京。当时北京有一个明堂针灸铜像,因时代久远,有所阙坏,无人能修。元世祖为了考验阿尼哥的技巧,便叫他进行修整。1265年造成了新像,像上的关鬲脉络一切精好,人人叹服。1271年元世祖要修建白塔,便由他照造,规定式样要:“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鬘,身络珠网。制度工巧,古今罕匹。”那时北京有许多寺院的佛像也多是由他塑造的。
在此以前,中国所有佛像的形象,一般称为“唐式”。阿尼哥所造,被称为“梵式”。1273年元世祖任命他作“人匠总管”,并且给以银章虎符,以示荣誉。1278年,那时他年三十五岁,他还了俗,政府任命他作光禄大夫大司徒,管领匠作院的事务。他卒于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年六十二岁。他有六个儿子,一个儿子名叫“阿僧哥”,继任大司徒;另一个儿子名叫“阿述臈”,继续担任人匠总管府的工作。一门家学渊源,传承不绝。他的弟子刘元,是宝坻县人,塑造的技巧也称为绝艺。
从这件史实看来,中尼两国人民互助协作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这样互助合作的精神在近几年来,自从两国正式建交以后,更有了广泛的发展。两国人民的互相友好访问,以及两国政府之间所签定的一系列关于友好条约和援助协定,两国边界联合委员会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是中尼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日益增进的表现和保证。
白塔的光辉是永远照耀着我们两国人民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白塔的光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