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谈谈“因地制宜”——读报有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09月 -> 谈谈“因地制宜”——读报有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孙林 1961-09-30 00:00

谈谈“因地制宜”——读报有感

第4版()
专栏:读者中来

谈谈“因地制宜”
——读报有感
孙林
9月15日人民日报二版刊载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顾复生院长的《这里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的农村调查,一篇是湖南邵阳县《九公桥公社明年多种早稻》的新闻。
这两篇东西内容完全相反。在农村调查一文里,作者根据自己亲自调查和反复研究,用事实证明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地区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根据调查:小蒸地区“每种一亩双季稻要损失三百一十斤至三百三十斤稻谷。与双季稻比单季晚稻每亩增产二百二十斤比较,显然是得不偿失。”而那则新闻,则又用实例证明双季稻比单季稻强。
在一张报纸的同一版面里,刊载这样两篇东西,能引人深思。一个用调查材料证实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一个用实例来说明双季稻比单季稻强。这不禁使人们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种单季稻好呢,还是种双季稻好?你说种双季稻好,明明是“得不偿失”,你说种单季稻好,事实又是双季稻比单季稻强。这不是互相矛盾吗?不,这并不矛盾,这正说明一个道理:农作物安排要因地制宜。一个地区适合种植哪种作物,要看这个地区的条件,即无霜期的长短,人口和耕地的比例,以及其他特定的自然条件。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之所以不适宜种植双季稻,是因为这里无霜期还不够长,劳动力紧张,肥料缺乏,因此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既可提高产量,又可以节省肥料,使劳动时间在全年分布较为均衡,避免劳动力的紧张现象。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公社长冲大队第四生产队之所以适宜种植双季稻,是因为那里每年到6、7月份容易发生干旱,早稻又刚好在这个时期成熟,因此干旱对早稻的影响小,收了早稻以后,还可作两套打算:雨水充足,种上晚稻,如遇干旱,就种上杂粮,如种单季稻,则常常有受干旱的危险,产量又低于双季稻。
所以,我们对许多事物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从具体条件出发,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我很希望各地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组织一批人力,运用因地因时因人因物制宜的原则,和广大农民群众密切结合起来,对一些人民公社作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以便合理制订作物种植规划,达到增产的目的。


查看完整版本: [-- 谈谈“因地制宜”——读报有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