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勤劳朴实 虚怀若谷——劳动模范文经珠实事求是领导生产的故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10月 -> 勤劳朴实 虚怀若谷——劳动模范文经珠实事求是领导生产的故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慧之 国宝 王宪章 1961-10-30 00:00

勤劳朴实 虚怀若谷——劳动模范文经珠实事求是领导生产的故事

第2版()
专栏:江西通讯

勤劳朴实 虚怀若谷
——劳动模范文经珠实事求是领导生产的故事
本报记者 慧之 国宝  九江日报记者 王宪章
在江西九江一带,劳动模范文经珠领导群众把一个极端荒凉的洲地,开拓成一个粮棉丰登的新棉区的事迹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最为群众所喜闻乐道的还是文经珠不务虚名、勤劳实干、虚心学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
庄稼人闲不住
文经珠在党的十几年的培养下,现在已经担任了中共九江县委委员、公社党委书记、大队书记,先后三十多次出席县、专区、省和全国的劳模大会,得到无数次的奖励。但是,他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庄稼人。庄稼人是闲不住的,他一有空就参加劳动,到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劳动,从外边开会回来,家也不归就和社员一起边谈边劳动。他对土地、庄稼、牲畜、农具等有特别浓厚的感情,他说:一天不劳动就感到手痒,一天看不到庄稼就有些心慌。今年春节,社员们都休息了,他却提着粪筐到处拾粪。有人问他怎么不休息,他说:过节时大家都休息了,粪没有人拾,浪费了多可惜!我们在那里采访的时候,看到他除工作和开会外,总是抬着喷雾器同社员们一起给棉花打药。据统计,从1958年以来,虽然工作和开会较多,但他每年还都做了一百多个劳动日。
文经珠同志参加生产不光是起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作用,通过劳动,他密切了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了生产。他从劳动实践中摸索了生产规律,提高了领导水平。真正起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作用。
只晓得带头干
有人曾问文经珠有什么领导经验,他想了想说:谈不出什么经验,只晓得带头干。这句话听来很简单,实际上就是一条最宝贵的经验。
在文经珠同志带头干的影响下,全大队的干部也都积极参加劳动。大队的几个书记和正副队长,参加劳动的天数折合起来每年都在一百几十天。生产队长要是误工多些,也很着急,怕赶不上劳模做工多。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也都劳动得很出色,他的爱人曹本枝带着两个小孩,去年做了一百九十多个劳动日,是有孩子妇女中劳动较多的一个。大女儿文学荣在畜牧场被评为养猪模范。
更重要的是带动广大社员,把全大队的生产搞得越来越好。远的不谈,今天夏天大队讨论开发湖田扩种水稻时,有些队怕忙不过来,表现不够积极。文经珠于是首先带领他所在的十一队社员先去试开,下雨天全身都湿了,挖芦根两手磨破了,始终没有停歇,经过几天努力,共开荒扩种了五十多亩一季晚稻。而后他又组织队长们去参观。大家到那里一看,十一队栽的秧苗已经返青,顾虑消除了一半,大部分队都行动了起来。只有个别队还是不起劲、开十来亩就算了。后来文经珠等干部又带领社员,加工管理,开沟排灌,晚稻长有四尺多高。这时开得少的队非常后悔,在冬季扩种中他们特别努力,离湖较远的十七、十八队,去得稍迟一步,没有开上湖田,他们就到长江边上零零碎碎地开了几十亩地。从夏天以来,在文经珠等同志的带动下,全大队共扩种了三百多亩水稻,播种了二百多亩冬种作物。
虚心向群众学习
去年早稻浸种过早,烂了秧。今年,有些生产队到3月中旬还没浸种,有的社员却吵着要浸种,说再不浸种就会错过季节。队长们看到天老在下雨,还是下不了决心,便一个接着一个来问文经珠。文经珠是个植棉能手,对种水稻却不大在行,他也不敢自作主张。于是便告诉队长说:浸种的事我也不摸底,你们回去同有经验的社员商量一下再说。文经珠送走生产队长后,自己即和大队干部分头到几个生产队去请教社员。文经珠到第一生产队后,老农汤宗和说,今年和去年不同,今年的季节来得早,清明前不浸种,立夏就插不完秧,现在应该抓紧时间浸种。老农刘全枌也告诉他,插秧和种棉一样,误了季节,田作得再好也要减产。老农徐诗斌也说:别看现在天老下雨,气候冷,不敢浸种,其实这是浸种的好机会,久雨必有久晴,清明前一定有几个好晴天,现在浸种,到清明前就好播种,准烂不了秧。老一辈子说播种要会抓“冷尾”“暖头”,我看现在就正是好时机。文经珠回到大队,立即召开了干部会议,在会议上,大家所反映的意见都差不多,经过研究,干部们都同意抓住“冷尾”浸种,好抢住“暖头”播种育秧。由于他们虚心向群众学习,今年不仅没有烂秧,还栽得比较及时,为早稻增产打下了基础。
曾队长“碰钉子”
第二生产队的社员们,总爱谈他们队长“碰钉子”的事。原来第二队队长曾应元是个年轻热情、对推广先进经验很起劲的人,可就是有点性急。曾应元碰钉子的事是发生在去年,事情经过是这样:近几年来幸福大队的棉花一般多是每亩栽四五千株,有些好地棉花长起来后,不易通风透光,落铃烂桃多,影响了产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经珠在第七生产队选了一块油沙地,和几个老农一起进行了五种不同密植规格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在肥沃的棉地上,棉花植株不宜过密,一般以二千五百株为好,这样既易通风透光,又不浪费土地,产量最高。1959年,第七生产队接受了这个经验,在油沙地上进行了合理密植,亩产籽棉三百斤以上。去年,曾应元也仿照这个经验,要求社员把历来亩栽四千株的棉地改种二千五百株,社员却不同意。原来这里的棉地多是马肝土,底子薄,棉花长不高,植株过稀,不仅浪费了土地,而且不耐旱,易长草。文经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为社员们的意见是正确的,不应该改变原来的密植规格,就将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曾应元,要他在推广别人的经验时一定要事先研究好,看它是不是符合当地的情况,不能生搬硬套。曾应元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主张。事后,曾应元逢人便说:“文劳模作事真仔细,真实在,让我这个马马虎虎的人碰了个橡皮钉子”。
因地制宜推广新经验
文经珠同志不仅自己埋头钻研,虚心向群众学习,对于外地经验和一些新的技术措施也是热烈欢迎的。过去,他们那里到了棉花开始吐絮后,就不再防治虫害了。后来他到彭泽县参观,看到后期治虫可以多结两三个秋桃,多收几十斤棉花,回来后就动员社员防治棉花后期虫害,并且年年坚持。过去,他们那里种棉花都是先播春白地,后播麦茬地,春白地往往因为播种偏早,受到风雨侵袭不能全苗,麦茬地又因为套种过迟,棉苗生长不好。去年,第七生产队队长周金福到湖北探亲,看到人家是先播麦茬地,后播春白地,麦茬地因有麦林遮蔽,早播几天也不怕风雨为害,春白地后播,气温升高,生长良好。他们仔细研究这个经验后,觉得这样可以适应春天气候,也合乎本地自然条件,在今年棉花播种中,推广了这一经验,结果两种地的棉苗都长得很好,第一次实现了一次播种,一次全苗。
他们在推行新经验新技术时,对于一些没有把握的,坚持进行试验,决不轻易大面积推广。如水稻小株密植、棉花营养钵育苗等经验,经过试验,感到他们那里劳力不够用,就没有推广。有人说。多铃棉产量高,应当推广,他们也先在小块土地上进行试验,结果证明,多铃棉是有产量高、质量好的优点,但也有不耐旱、不耐瘠的弱点,没有“岱字十五号”产量稳定。根据他们那里的当前情况,不宜推广。因而没有全面推广。
坚持试验,是他们推广新经验和新技术措施的先声,他们现在正在试种长绒棉和进行早稻茬种谷子、玉米、红薯等水旱轮作的试验,谋求粮棉产量的继续提高。


查看完整版本: [-- 勤劳朴实 虚怀若谷——劳动模范文经珠实事求是领导生产的故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