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踏上科学高峰的第一步——记科学家朱葆琳培养研究生丁景群的故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10月 -> 踏上科学高峰的第一步——记科学家朱葆琳培养研究生丁景群的故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幼琴 姚堤 1961-10-31 00:00

踏上科学高峰的第一步——记科学家朱葆琳培养研究生丁景群的故事

第3版()
专栏:

踏上科学高峰的第一步
——记科学家朱葆琳培养研究生丁景群的故事
本报记者 幼琴 姚堤
一个晴朗的五月的早晨,约模有九点钟光景。在那绿树环抱的一幢古老大楼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一位面貌白晳,戴着近视眼镜的青年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讲述着关于《气相色谱理论》的论文要点,有时在黑板上画着图表算式。接着,他又从容地回答了一些同志提出的问题。这位青年的名字叫丁景群。他是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的研究生,研究的题目是《气相色谱理论》。丁景群在科学家朱葆琳的亲自指导下,经过了将近五年的刻苦学习。现在,答辩委员会已经满意地通过了他的答辩论文。
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年前,丁景群还是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共青团员,他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不久,就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朱葆琳对他的学生十分亲切;在学习上要求却很严格。一开始,就给丁景群规定,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里,要精读物理化学、化工数学和化工原理三门基础课,光是这几门课,必读的书就有两千多页,叠在一起,足有二三寸厚;同时还得学好哲学,掌握两种外国文。看来,摆在年青人面前的这副担子是相当重的。
从此,每天,人们总看到这个年青人一早就起来读书,往往要学到深夜。为了抓紧学习,他请人把午饭带回来吃;常常一边吃饭,一边还在看书。人们形容这种“从宿舍到食堂,又从食堂回宿舍”的学习生活为“两点一直线”。就这样紧张地学习了两个月,年青人渐渐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党组织一发现这种情况,马上让他休息,朱葆琳劝他注意锻炼身体,有时陪他去游泳。他的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这一教训,使他懂得了,学习是万米赛跑,不是百米冲刺,要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要有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而且要做到有张有弛,急躁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以后,他把学习时间重新作了安排,坚持体育锻炼,看来学习的时间似乎比以前少了一些,可是学习的效果却反而比过去好得多。
丁景群自学了三四个月以后,朱葆琳让他在研究室里作《流体的热力学性质》的报告。年青人一遍又一遍地准备着,自己觉得挺有把握了。可是,谁知一上讲坛,头就有些晕晕糊糊,语言也咭吧起来,不少地方讲得逻辑性不强,解答问题也不深不透。年青人感到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心里就懊恼起来。朱葆琳听完报告,马上热情地鼓励丁景群,同时也指出哪些方面还要加强。这位科学家的鼓励和指导,大大加强了年青人的学习信心。后来,丁景群又做过三四次专题报告,心情就不再那么紧张了,报告的逻辑性也一次比一次加强了。年青人深深地体会到,许多理论问题,自己似乎看懂了,可是,要讲得别人也能听懂,却还有一个不短的过程。在一些研究的方向性问题上,朱葆琳对他的学生也很关心。丁景群在研究生的工作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对数学和电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花费了很多时间去钻研同研究题目关系不大的理论数学和电子学。朱葆琳发现以后指出,年青人的钻研精神是好的。可是,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一定限制,必须把力量放在主要方面,打好数学和电学的基础,是作为工具去解决有关色谱的理论问题,所以只要钻研应用数学和电工基础就可以了。经过这样的指引,丁景群明确了研究方向,更加坚定地钻研色谱理论专业。
突破困难是成功的开始
经过将近两年的紧张学习,丁景群学完了哲学和三门基础课,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下一步,就要在实验室工作了。朱葆琳经常具体地指导丁景群做实验,教他怎样积累数据,怎样把仪器安排得井井有条,告诉他做实验时必须精神集中,细心观察实验过程,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年青人把他的每一句话都牢牢地记在心上。
在用电模拟法计算色谱流出曲线的研究中,朱葆琳和学生第一次设计出一个线路。他们原来设想,用这线路获得的曲线一定同色谱的自然现象完全一样。可是,作出的结果却并不是这样。年青人反复思考,又经过几次检查,无论理论和计算都没有问题,他总觉得线路应该是对的。问题在哪里呢?年青人越做越烦躁,一时又想不出办法,于是,就急急匆匆地跑去找那正在脱职学习的朱葆琳先生。他急切地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同他商量。自然,难题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解决。丁景群回来以后,又查了很多有关电模拟的文献和书籍,仍然找不到答案。过了一些时候,导师学习结束了,就到实验室去看丁景群。年青人一见导师劈头就说:“这个问题可以放弃了。再做下去,大概也没有办法解决了。”这位科学家看到学生焦急的神情,不禁笑了起来,他连忙安慰丁景群,并且斩钉截铁地说:“放弃这个题目还早。现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解放以来,这位科学家曾经培养过好几位研究生,他深知一个刚做研究工作的年青人碰到困难以后的心情。他诚恳地告诉年青人,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失败是经常的,而成功总要少得多。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害怕困难,回避困难,就不可能探索到客观规律。事实上,困难并不是坏事。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越大,就越是关键问题。失败是成功的前奏,突破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科学工作者就应当去发现关键问题。现在好容易找到这个关键问题,决不应该轻易放弃。
紧接着,朱葆琳和他的学生一起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反复作着各种设想。有一次,丁景群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想法:用电模拟出来的现象同自然现象是否可能不完全一样呢?年青人一大清早就到实验室来了,他准备按照自己的设想先试验一下。可是,他的脚刚刚进门,就听到朱葆琳先生从门外喊着进来了:“老丁老丁,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原来,这位科学家经过几天揣摩,已经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他们就在实验室里讨论起来。发现二人的意见还不完全一致,他们又互相提出了对方的缺陷,终于统一了认识。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能单纯用自然现象的相似性一种原则去设计电模拟线路,而应当把物理模拟、电子模拟、网状模拟等综合起来加以解决。通过实验终于证实了这个想法。色谱电模拟成功了。这个理论问题不仅解决了色谱的模拟问题,而且对于包括有对流现象的各种物理问题的模拟也有着重要意义。后来,丁景群在研究工作中又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碰到许多次失败,可是,他对待困难再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迎向困难,向困难作斗争。
争论中共同提高
去年10月,丁景群开始写关于《气相色谱理论》的答辩论文。论文中谈到色谱中两个机制的部分,年青人提出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他认为这两个机制可以归纳成一个式子来相等比较。朱葆琳看到这里停了下来,他想,这两个机制根本不同,怎么能用一个式子相等呢?他认为这个式子有问题,先在论文上打了一个“×”,后来又改成一个问号。丁景群当时还没有更充分的论据说明自己的意见,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那时正值春节,丁景群回北京去探望他的双亲。在这十几天里,他一直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寻找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探亲回来,他再次向朱葆琳重申自己的看法,理由比以前更充分一些了。其实,这位科学家在假期里也常常在想这个式子能否成立的问题,现在听到学生的理由更充分了,于是他帮助丁景群探索这个问题。他想,色谱中两个机制的问题用数学处理有困难,那么用丁景群提出的近似的方法能否允许。他又再三揣摩,终于肯定了年青人提出的概念是正确的。经过朱葆琳帮助补充公式,使丁景群提出的这个式子不仅保留下来,而且在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原来人们用一个方程全面考虑色谱中各种机制是有困难的,现在采用这个新的方法,就能够使物质在色谱中的运行规律用数学公式更完善地描述下来。
这位科学家和他的学生在研究工作中有不同的见解,总是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常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近来,这位科学家又开始培养两名新的研究生。他说,前辈科学家应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全部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且要求培养出来的青年将来超过自己。他说,前辈的全部知识和经验,加上青年人自己的创造,就一定能使我们祖国的科学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查看完整版本: [-- 踏上科学高峰的第一步——记科学家朱葆琳培养研究生丁景群的故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