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新三熟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永福大队解决推行新三熟制中的矛盾实现增产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12月 -> 新三熟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永福大队解决推行新三熟制中的矛盾实现增产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凡 严介生 1961-12-30 00:00

新三熟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永福大队解决推行新三熟制中的矛盾实现增产的调查

第5版()
专栏:

新三熟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
——永福大队解决推行新三熟制中的矛盾实现增产的调查
刘凡 严介生
浙江省海宁县许村人民公社永福生产大队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个粮、麻、蚕桑并举的半粮半经济作物地区。由于历来是春花单季中稻二熟制,一年两熟的亩产只有三四百斤。1956年以前,每年国家要统销粮食五六十万斤。从高级社成立的那年起,开始把春花单季中稻二熟制改为春花双季稻新三熟制,几年来,改制面积逐年扩大,粮食连年增产。1958年,三熟制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8%,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七十斤,除了粮食自给,还储备十万斤;1959年,三熟制面积扩大到62.5%,亩产提高到一千二百二十点六斤,卖给国家十一万斤;1960年三熟制面积扩大到66%,亩产达到一千二百五十五点六斤,超额五十万斤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各生产队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和生产队的超产奖励粮以后,还储备五万斤粮食。今年,三熟制面积又扩大到67%,估计产量比去年还要增加一些。他们几年来粮食飞速增加的情况说明,因地制宜地、积极地推行新三熟制(小麦——连作稻,蚕豆——连作稻,油菜——连作稻),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
永福大队是怎样解决新三熟制带来的季节、劳力、肥料等矛盾,从而使三熟都增产的呢?
怎样不脱季节?
二熟制改为新三熟制,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使三季作物不脱季节。永福大队90%的粮田都种春花,其中大部分是迟熟的小麦和蚕豆。收完小麦再插早稻,晚了十五天至二十天,脱了季节。迟插就迟熟,产量不高,还会使晚稻赶不上季节。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党支部书记凌祖兴、队长曹金祖(当时是高级社社长)和几个老农,在1957年组织了技术研究小组,带头搞试验,同时发动群众搞试验,经过三年的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集中了群众的智慧,终于找到两条办法:一是培育早稻壮健秧和连作晚稻“稀播分蘖[niè]秧”,延长秧龄期。早稻每亩秧田下种一百二十斤。晚稻每亩秧田下种四十斤左右。因为秧田播得稀,管得好,早晚稻秧龄期从三十天分别延长到四十天和五十天,秧苗发育正常,老健壮实,并且开始分蘖。这样,小麦田里插下的早稻看来迟了十到二十天,其实不迟,它不过是在“托儿所”里多住了十到二十天,生育期没有缩短。一条是“迟种早培育”,他们采取在秧苗移栽前先施足基肥,移栽后三天就浇粪,促使秧苗在七天内返青,十天便耘趟。由于秧苗“先天”条件好,加上培育得早,生长快,七天顶十天,很快就赶上季节。这样,迟插的早稻既如期成熟,又能高产。三年来这个大队早稻的平均亩产一年比一年高:1959年亩产五百零三斤,1960年五百十一点三斤,1961年也超过五百一十斤。
采用,稀播分蘖秧”后,秧田面积扩大了。(早稻秧田占大田面积七分之一,晚稻秧田占五分之一。)同时秧田要等秧苗拔完才能插秧,拖迟十五天左右,这样脱了季节,秧田的稻子就会减产。永福大队用了“拔秧留苗”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拔秧时,依照大田插秧的密度把秧苗均匀地留下来。这样,这块田的秧苗没有一个返青期,不但赶上了季节,而且比大田的稻长得快,比大田的单产要高些。1960年,永福大队共有晚稻秧田五百零五亩,平均单产比大田高三十多斤。
永福大队在推广新三熟制中,碰到另一个问题是:高产的晚稻品种成熟期要比一般晚稻迟半个月左右。晚稻收得迟,便拖迟春花播种时间,影响产量。这就产生了晚稻高产与春花高产的矛盾。永福大队在实践中找到两个办法,解决了这个矛盾。办法之一,迟熟晚稻收割后,栽上胜利油菜。他们依据水稻“稀播分蘖秧”能拖长秧龄期的道理,延长了油菜的秧龄期。虽然迟栽了一些,第二年不推迟成熟期,产量也不受影响。这样,被迟熟晚稻推迟的天数就补了回来,新的一年三熟作物都跟上了季节。办法之二,今年开始大面积以单季中稻的种子当双季晚稻的种子种下去,不用迟熟高产的晚稻品种,好处很多:(一)产量高,不低于迟熟高产品种的晚稻产量。(二)比双季晚稻早熟二十天,春花可以种得早,不脱季节。(三)虫害少,省农药,产量稳定。它在7月下旬就插下去,比一般晚稻早,这段时间没有螟虫。到8月中旬螟虫为害时,这种稻子已圆秆拔节,叶老秆壮,螟虫不能为害,因此白穗少,产量稳定。(四)中稻“吃肥轻”,只需追肥一次,比晚稻省一遍肥料。这在三熟地区肥料紧张的情况下是很有意义的。另外,这种稻子涨性好,出饭率高,在试验成功之后,深受群众欢迎。
怎样解决劳力不足?
实行新三熟制以后,每亩稻田全年用工从二熟制的二十八个劳动日增加到四十三个劳动日,劳力十分紧张,特别在春花收、早稻种和早稻收、晚稻种的季节,劳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以今年夏收夏种为例,从7月下旬到8月初,这个大队要收割早稻,要种晚稻,也正在这个时节,还有一千九百三十五亩络麻要培育,三百四十七张秋蚕要管理。几项农活挤在一起,结成疙瘩,平均每个劳力要在这半个月里做三十五个劳动日,就是说,每天做二十三个工分。
永福大队是采取两个办法解决劳力不足的矛盾的:一是合理搭配品种,把收种时间错开。春花作物有早熟、中熟和迟熟之分,早稻也有早熟、中熟和迟熟的品种。永福大队在栽种早稻的时候,照顾到劳力的情况,采取早搭中、中搭晚、晚搭晚的办法,种了一千零六十亩早熟的早稻,四百零二亩中熟的早稻和三百四十五亩迟熟的早稻。这样,今年一千八百零七亩早稻分早、中、迟三批成熟,收种的时间错开了,熟一批,割一批,插一批,可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二是匀开农活,将许多挤在农忙季节里的农活,提前做完。如种晚稻用的基肥,原来要等割完早稻,耕好地,才从家里、河边挑出来。现在他们在夏收夏种开始前就把肥料运到田头;又把一千九百三十五亩络麻提前做好管理工作。这样,夏收夏种期间的总工数便减少到二万四千三百十四个劳动日,加上收种时间从十五天拉长到二十一天,每个劳动力每天的负担减为十二个半工分。劳力紧张的状况大大缓和了。大队通过上述办法,再合理组织劳力,不失时机地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夏收夏种任务。
永福大队还通过各种办法,千方百计节约劳力,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在作物的分布上尽量做到合理布局。今年冬种中,他们把油菜地和蚕豆地交错相插,明年油菜田种早稻,部分蚕豆田做晚稻秧田,使秧田和大田十分靠近,减少了运秧苗的劳力。永福大队一直注意从工具改革方面节约劳力。他们根据新三熟制的生产特点,注意改革收、种、管的工具。由于采取了稀播育秧的办法,秧田面积扩大得很多,平整秧田如果还用过去水稻区用的平秧板,进度慢,而且不能保证质量。他们制造了一种平秧板,既快又好,提高工作效率二倍多。他们还根据当地水稻密植的程度,自制成一种耘田器,比过去用手耘田,提高工作效率一倍多。
肥料增加一倍,从哪里来?
新三熟制虽然多种了一季粮食,肥料却要增加一倍多。这里历来以河泥为主要肥料,二熟制时,全大队每年需要的河泥不到三十万担,改制后,骤增至六十多万担。怎样解决肥料问题呢?他们的办法是:积得多、管得好、用得得法。
永福大队河流交错,肥源充足。为了多积河泥,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船只,实行“停人不停船”的办法,一年四季,除了刮风下雨,全队七十二条船从不停歇。他们有一百个人专业积肥。此外,还发动群众利用零星时间积攒杂肥,把扫地的垃圾、场地的杂草积起来,日积月累,每年每户可积三十担到五十担。他们依靠常年积肥,解决了全年用肥的65%。还有35%的肥料,大队抓住冬、春、夏农闲季节,发动群众,开展三次突击性的积肥运动来解决。永福大队依靠常年积肥和突击积肥相结合的办法,基本上满足了三熟作物所需要的肥料。随着改制面积的扩大,他们积的肥料不断增加,1959年全大队积肥五十八万担,1960年积肥六十万担,1961年积肥将近七十万担。羊粪是这里使用的主要粪肥。一头湖羊每年积的羊粪,基本上可以满足一亩田两季水稻所需的粪肥。永福大队十分重视湖羊的繁殖,同时注意发展养猪。三年来,全大队猪羊的存栏数都稳定在二千五百头以上,基本上做到一亩粮田一头羊或一头猪。
常年积肥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所积的肥料要放置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后才施到田里,如果保管不好,容易受到损失。所以,永福大队十分注意肥料的保管工作。这里历来有田头“搭窖造肥”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保管肥料的办法,永福大队很好地继承了下来。这个大队每块田头都有一个肥坑,平时积的肥料放在里边,然后按一百担河泥拌十担羊粪的比例,把河泥和羊粪拌和。上面用稻草加盖,封得严严实实,这样,河泥就不会被雨水冲掉,也不会被太阳晒干。羊粪和河泥拌和后,羊粪烂在河泥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肥力,而且使河泥由迟效变为速效。这个大队每家场地上都挖有一个肥坑(有的两家合一个),用来盛放平时积攒的杂肥。为了保持羊粪的肥力,群众都勤垫草泥,同时,各家在粪缸上都搭了草棚,使粪肥不被雨水冲淡,不被太阳晒干。
永福大队还有一套合理用肥的办法:(一)节约用肥。这里有“四不”的讲究:满水田里不施肥,干田里不施肥,刮风不施肥,天要下雨不施肥。田里水太满,粪漂在水面上,庄稼吸不到,被“太阳吃去”;田里无水也不能施,粪浇不匀,有的土地吸不完,有的地方吸不到;刮风浇粪,肥力受损失;天要下雨也不施,防止肥料被大雨冲走。一定要到天气晴、田里只有一层薄水的时候才施肥。(二)看作物品种,看地质施肥。同是晚稻,由于品种不同,要施不同的肥料。红壳稻吸肥力强,需要有长力的肥料,就施羊粪,洋糯稻则需要速效的人粪肥;同一块田里,这一半是黄砂土,那一半是半砂土,土质不一样,施的肥料也要不同。(三)抓住火候,把肥料用在“刀口”上。例如当水稻圆秆拔节的时候,就要施一遍“吊头肥”,用量虽少,但施这一遍与不施这一遍,亩产往往相差五十斤以上。永福大队由于合理用肥,肥料利用率有显著提高。以往,平均每担肥料只产粮十斤,1960年平均每担肥料产粮十五斤。
为了解决肥料问题,永福大队还采取了其他许多办法,如麦地里、油菜地里套种蚕豆(当绿肥),河里放养革命草等。永福大队就这样解决了肥料问题,促使粮食年年增产。


查看完整版本: [-- 新三熟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永福大队解决推行新三熟制中的矛盾实现增产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