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踏雪过草原——藏北旅行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12月 -> 踏雪过草原——藏北旅行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家烈 1961-12-31 00:00

踏雪过草原——藏北旅行记

第4版()
专栏:

踏雪过草原
——藏北旅行记
 赵家烈
11月上旬,我从西藏阿里高原的重镇噶尔昆沙出发,履冰浴雪,作了一次横穿藏北草原的旅行。
初冬,在这拔海四千多米的地方,但见天蓝云淡,高山顶上的皑皑[ái-ái]白雪,和河谷地带丛生的红柳交相辉映,别有一番壮丽景色。
有人认为,在阿里和藏北,除了野草外再没有别的植物,甚至找不到一根小树枝作筷子。其实这里好些河谷地带都长着红柳。红柳冬红夏绿,聚滩丛生,枝条繁茂。牧民们用红柳作帐篷,做房椽,搭羊圈,当燃料,对它有着浓厚的感情。横穿藏北的第一天,我们来到狮泉河边的红柳滩。这个红柳滩宽十来公里,长有几十公里。在逶迤[wēi-yǐ]的雪山脚下,在冰封的河岸旁边,忽然看到这一大片破冰冒雪生长的红柳,真使人精神振奋。
一位在阿里工作了多年的同志向大家介绍说:红柳叫北极柳或柽柳,生长在拔海四五千米的高寒地区,由于在冬季枝条赤红,阿里人又把它称为红柳。它有繁密的须根,只要有一点雨雪水分,都能吸收来作营养。在河边,在岩畔,在水分极少的砾石滩上,都能生长。冬天,红柳就像一枝枝红色的珊瑚,抗御着严寒,屹立在冰雪封冻的草原上;春天,红柳抽出灰红的嫩枝,生长赛过百草,一伸腰就一尺高,夏天,它又绿枝茂叶,郁郁葱葱,让羊群在身旁午睡,牧民在脚下乘凉;一到秋天,红柳又放出一穗穗粉红色的花簇,挂着一簇簇红灯笼似的种籽囊,借着风力向各处传播。
我们在藏北半个月的行程,几乎都在大大小小的盐湖群里穿行,饱览了美丽的盐湖景色。一天,我们来到一个方圆十公里上下的“茶卡”盐湖。这个盐湖平躺在一片金黄草原的中心,湖心泛着绿波,湖的四周闪着白盐的银光,湖滩上的盐粒有几尺厚,有几十个人正在挖取湖盐。牧民运盐队的驮羊群正在远方缓缓移动。一个熟悉情况的同伴向大家谈起了“茶卡”盐湖的今昔。过去,这里是封建农奴主收盐税的关卡。阿里和藏北的牧民,历年都要从这些盐湖里运出数百万斤食盐到农区去换粮食。三大领主看到这是一个敲诈剥削的门径,就在主要湖盐产区设了许多“茶卡”,每当牧民赶着驮羊驮牛来挖取湖盐时,每一驮盐还要缴纳价值5%到10%的税(货币),并且要在每五十只驮羊中任其挑选一只最肥的去食用。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叛乱平息以后,草原上的广大牧民才成了盐湖的主人,过去的“茶卡”成了牧民自由来往的住宿站。据计算,牧民们今年在这个盐湖挖运出去一百多万斤湖盐,到农区换来了几十万斤粮食。
在藏北旅行的日子,地面上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马在奔驰,天空中不时飞翔着成群的野鸭。一天,我们来到藏北的中心地带陆仁村,遇到了两个满载而归的打猎队。打猎队请我们吃各种野牲肉。主人向我们说,草原上究竟有多少种野生动物,谁也说不清楚。藏北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中有三四百斤重的野马,有一二百斤重的大头羊,有居于石山上的硕大岩羊,有长着贵重双角的羚羊,群居的野兔,聚飞的野鸭,灰、红、银色的狐狸,有凶猛的野牛。上克乡猎获的四只野牛,肉重达四千斤。藏北机关和部队的打猎队,曾在一天中捕获五十匹野马。牧民的百十个打猎组办法更巧妙,他们掌握了野牲的习惯和活动规律,在野牲经常出没的地方挖陷坑、放诱饵,下套捕捉,往往有很好的收获。
阿里专区的改则,可以算得是藏北草原的心脏。我们在中共改则县委会里过了一夜。县委会有着四排新房子和八孔窑洞,房子有着光洁的墙,绿色的窗子上镶着玻璃,挂着白窗帘。这在草原上真是少见的建筑!
县委书记傅荣贵同志引导我们参观了新房和窑洞。他说,藏北没有建筑木料,过去没有房屋,县委干部到来之后,在建筑这四排新房的时候,发现土质很好,就打砖坯拱起了这八孔住屋窑洞,没有用一根木料。他带着自豪的神色谈到,用这种办法,将来牧民也能住进温暖舒适的房屋了。
县委的院落里有一口丈多深的大井,清澈的井水反映出人的倒影。藏北的河流多而不大,流下雪山后,不是流进湖泊,就是渗入地里,造成了藏北缺水的假象,其实草原底下有着旺盛清甜的地下水,将来生产发展了,打井饮牲畜、灌草原是完全可能的事。
出了院落,北边躺着一块菜地,里面还残留着冻结得铁硬的小萝卜和小白菜,据说,已收割的白菜和萝卜有长到四五斤重一个的,这是海拔四千三百米的藏北中心第一次种成功的蔬菜。


查看完整版本: [-- 踏雪过草原——藏北旅行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