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廋词——灯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1年12月 -> 廋词——灯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金受申 1961-12-31 00:00

廋词——灯谜

第4版()
专栏:

廋词——灯谜
金受申
谜语是一种能够启发智慧、使人欢喜的游戏。我们祖先在好几千年以前,就懂得运用“隐伏谲诡[jué-guǐ]”(《国语》注)的语言,互相猜射这种语言的含意,这种语言叫做“廋词”,相当于后来的谜语。最初一部谜语书,叫做“隐书”《汉书艺文志》,有“隐书十八篇”。颜师古注《汉书》引刘向的话说:“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这说明了是一个人说出谜面,使对方答出谜底的意思。到了六朝的宋,鲍照写出了井字、龟字、土字三谜,并注明“字谜三首”。从此,才正式有了谜字的名称。梁刘勰[xié]写的《文心雕龙》里记述了谜语的发展,他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词,使昏迷也。”从廋词、隐书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字语言游戏,非常受人喜爱,曹操就和杨修一同猜过“曹娥碑”上的“黄绢幼妇……”,这可以证明这种廋词在那时是多么盛行,不然的话,为什么把廋词刻在煌煌的石碑上呢?
谜语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初是口头说猜,类似后来小孩子玩的“猜闷(谜)儿”;到三国时代,已有写出来令人猜的办法(如曹娥碑),再到宋朝,就有了在新年悬挂纱灯,粘贴谜语,引人猜射的办法,因之,又有了“灯谜”的名称。因为谜语创作,设想曲折,一时不易被人猜中,好像有射虎那么难的情况,因之,灯谜又有了“灯虎”的别名,猜灯谜也叫“打灯虎”。灯谜从宋代起,一直是冬春之间的晚间游戏,这样,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的“评书”里,也加入了不少猜灯谜的故事,如《隋唐演义》里的“闹花灯”,就有猜灯谜的一个热闹场面。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和《镜花缘》里,也有猜灯谜的故事。另外,阮大铖写的杂剧,还有一部以《春灯谜》命名呢。
创作谜语、猜谜语,都是很有趣的。现在,新年、春节许多的晚会上,常常悬挂谜语,请到会的同志猜射,猜中了的赠糖一块,足以造成满堂欢笑的气氛。报纸偶尔刊出一两条谜语,揭出底来,大家一看,谜面谜底,完全吻合,并不牵强,而且设想巧妙,亦足令人欢喜。例如:《北京晚报》上有一条谜语,谜面是“刘邦闻之而喜,刘备闻之而哭”,猜一个字,谜底是“翠”字:刘邦听了(项)羽之死(卒),不欢喜吗?刘备听了(关)羽之死,能不大哭吗?这就是很好的谜语。谜语不能没有曲折,曲折太多了也不好,因此,创作谜语有许多体式,许多法格,谈到体式,大约可以分为:会意、扣字、离合、象形、假借、谐声、别裁、外意八体。谈到法格就太多了,大约可以分为落帽、脱靴、白头、粉底、卷帘……四十几格。本来、谜语的创作,是从观察事物各个角度出发的,有的就许是拆字,有的就许是谐音,有的就许是运用古典,有的就许是采取本地风光(外意),各式各样,猜的人一时不易猜透这条谜语从哪个角度创作的,便不易捉摸谜底。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法格,就可以从各个角度设想。所以说法格也是猜谜的一条线索。有的法格,还必须注明在谜面上,例如谜面是“先锋部队”,猜一火车站名,谜格是落帽,一猜便能猜中是“包头站”,因为包字是帽子,落去包字,先锋部队不是头站吗?所以猜谜语是很有趣的。
历代文人还写了许多谜语选集,宋朝有《文戏》,明朝有《千文虎》等书,清朝著名学者俞樾也写了《俞曲园灯谜大观》。到了清末民初,这类选集更多了,有的直接就叫做《春灯谜》,有的叫《钓书钩》、《灯谜品括》、《萃春灯谜》、《拙园灯谜草》、《邃[suì]汉斋谜选》……不下几十部。可见谜语多么被人喜爱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廋词——灯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