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积学以储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02月 -> “积学以储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辛田 1962-02-28 00:00

“积学以储宝”

第6版()
专栏:读书随笔

“积学以储宝”
辛田
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里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积学以储宝”(《神思篇》)。这是作家的箴[zhēn]言,也可以作为一般人的座右铭。
所谓学问和知识,它的积累的规律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辛勤劳动的结果。我国古代的学者对这点深有体会。荀子说:“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对学习和创作的甘苦,他体会得最深刻,所以他教人为学之道要“厚积而薄发”(《稼说:送张琥》)。积之要厚,而发之要薄。生活的经验,学问和艺术的修养要积累得很丰厚,而写出来的东西不过是这座宝山上面薄薄的一层,但也是最尖端,最美妙,最光彩夺目的一层。那自然是精金美玉,经得起任何的考验。
人们传说牛顿发现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偶然看见一个苹果堕地而触动他的灵机。这是偶然的发现,也是天才的发现。但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实际上这个伟大的发现是牛顿多年潜心研究和无数次试验的结果。人们只看到他“薄发”的一端,而没有看到他平日“厚积”的辛勤劳动,因此有这个传说。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段话: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
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做学问的“积”的过程: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就会全副心身都沉浸到里面去,精神贯注,以致废寝忘食,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正是第二种境界。但是,到了因偶然看见苹果堕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却是到了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那时正如古语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因为有平日的踏破铁鞋的“学”与“积”,才有这种偶然的发现。这种发现,是必然中的偶然,它迟早一定会到来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积学以储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