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书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03月 -> 书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晦庵 1962-03-30 00:00

书话

第6版()
专栏:

书话
晦庵
别开生面的斗争
偶然翻到一个材料,谈到1933年曾经有人想编一个期刊,定名《新文艺评论》,只因计划中第一期有几篇高尔基作品,还有两篇评论高尔基的文章,国民党反动派先发制人,把编者逮捕起来,这个刊物尚未出世便宣告流产。由于涉及高尔基,我因此想到瞿秋白同志翻译的《高尔基创作选集》的命运。
三十年代初,高尔基作品对中国青年的影响很大,因此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歧视也特别厉害。夏衍同志翻译的《母亲》和《奸细》,曾经一再改版,一再更换书名和译者署名。秋白同志当时译了一些高尔基的短篇创作,因为需要钱用,便由鲁迅先生把这些译稿连同他自己的《二心集》,一起交给了合众书店。不料合众只肯接受《二心集》,不要译稿,往返磋商,最后勉强收了其中的一篇:《不平常的故事》,拖延了一个时期,于1932年10月单行问世,译者署名史铁尔,出版后立刻遭到禁止。至于全部译稿,仍由鲁迅先生介绍给生活书店,书名《高尔基创作选集》,译者萧参,于1933年10月出版。全书除收高尔基作品七篇外,还有《高尔基自传》、史铁茨基《马克西谟·高尔基四十年的文学事业》、卢纳察尔斯基原序《作家与政治家》三文。秋白同志用萧参这个笔名写了一篇《后记》,十分精辟地介绍了高尔基的思想和本书的内容。其中在谈到《不平常的故事》的时候,加了一个这样的注解:
最后,天崩地陷始终来到了,《不平常的故事》——译文是史铁尔的遗稿,听说国内已经出版过的——写着从日俄战争以前直到十月之后的事变。这些事变在这短短的一篇故事里,逐渐开展出来。……
《后记》是瞿秋白同志写的,《不平常的故事》也是瞿秋白同志译的。为什么竟把自己的译作称做“遗稿”呢?原来合众版《不平常的故事》被禁,据说原因是反动派知道了史铁尔就是瞿秋白。现在这一篇既然和别的译文收在一起,为了避免连累,史铁尔就有必要和萧参分开。当时社会上盛传秋白同志已经因肺病逝世,他就将计就计,把第一个化身史铁尔送入地下,把第二个化身萧参放到国外(从语气里可以看出),来一个五光十色,使“检查老爷”眼花缭乱。古往今来,斗争的方式多矣,在突破文网的历史上,这又的确可以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斗争。不过《选集》后来还是被禁止了,是“检查老爷”忽然聪明起来,找到了什么破绽[zhàn]吗?不是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固然见不得瞿秋白,同时也见不得高尔基,这回着眼的是后一个。
秋白同志于1935年6月在长汀遇难,相隔一年,高尔基也与世长辞。读者怀念他们,怀念这本由出色的手笔译成的动人的作品,知道的人都想读到它。生活书店决定重排,抽去两篇评论及《后记》,并将七篇作品原来的次序打乱,改书名曰《坟场》,改译者署名为“史杰”,于1936年8月重新出版。《坟场》并没有摆脱《选集》的命运,但毕竟还是加印一版,有所流传。鲁迅先生编印《海上述林》的时候,又把《高尔基创作选集》全部收入。当时和我接触的年轻同志中,很多人都读过这些译文,他们看清了自己的道路,就因为人间有这样的火把。《坟场》虽然只是一闪,但还是起了火把的作用的,今天重读高尔基的作品,我往往会想起把自己的译作称为“遗稿”的窃火者,是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长眠地下的窃火者的深情厚意吧。


查看完整版本: [-- 书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