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手下见功夫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05月 -> 手下见功夫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曾岛 1962-05-30 00:00

手下见功夫

第6版()
专栏:

手下见功夫
曾岛
有机会参观了呼和浩特地毯厂。坐在制毯机前的绝大多数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莫看她们小小的年纪,手艺可十分高超;动作那么迅速、准确、灵活,要制成这样的五颜六色、绚[xuàn]丽多彩的地毯,心不灵,手不巧是办不到的。面对着这些美丽的地毯,我们已经够惊异了,然而,厂里的负责同志却对我们说:这还不是成品,到片剪车间去看看吧。
在片剪车间另是一番景色。姑娘们手执锋利的剪子,在地毯上的图案周围迅速修剪,那动作的准确和细致程度可就更高了,偶一不慎,会把好好的一幅地毯都蹧蹋了的。说来也怪,经她们这一修,那一剪,那些图案凸起来了,活起来了,活像一个个美丽的浮雕。据厂里的同志谈,要学到这一套本领,至少要花两年工夫,至于学到精,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
看了制毯的操作过程,听了厂里同志的介绍,不由地对这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产生了一种钦佩和羡慕的心情。这种心情,过去在工作和学习中也曾有过。
常常读到一些好文章,洋洋洒洒,生动活泼,旁征博引,知识丰富,读过之后,往往惊叹于作者才高学广,写作高明,不免拍案叫好!叫好之余,也想学一学,但是,学来学去,总是学不好。人家是挥洒自如,一泻千里,随手拈来,皆成文章;自己是捉笔苦思,阻碍重重,困坐桌前,文不成篇,真像川剧《作文章》里所讽刺的:作文章比生孩子还难!于是便只好承认自己不行,不去找这个苦头吃了。
去年也曾下过两次乡,见到一些党的支部书记,他们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尤其是对人的了解之深,使人惊叹不止,张家有几口人,每个人的脾气怎样,李家的生活情况如何,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他们都了然于胸,做到了和群众打成一片,鱼水和谐,心心相印。因而,做起工作来也就便利多了。面对着这样的支部书记,尊敬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也很想学习他们的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然而至今也没学到。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次参观了呼和浩特地毯厂,才懂得了别人早已说过千遍万遍、自己说懂其实未懂的一些浅显的道理。织地毯的姑娘们手下有功夫,这功夫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几年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结果。作家们会写漂亮的文章,这全靠他们多年对生活的体验,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经久不懈的写作锻炼,否则,何能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工人诗人黄声孝说得好:“写文章和砌房子一样,不下功夫是不行的。”支部书记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这中间不知做了多少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多少心血!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谁见过不播种而获得收成的呢?
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每个人的爱好各异,不能够也不需要大家都去当织地毯的工人,去当作家,去做党的支部书记,但是,不论做什么工作,如果要或多或少地做出一点成绩,有所建树,都必须踏踏实实地下一番苦功,花出巨大的劳动,打好坚实的基础,这道理则是相通的。“只要功夫深,铁杵[chǔ]磨成针”,“不怕慢,只怕站”,在工作和学习中,是走不得捷径,偷不得懒的。有首内蒙古民歌写道:“不出力气吃肥肉的人,不如流汗人吃菜香;把懒人当情人,不如一辈子把光棍当。……”这是对懒人的绝妙讽刺。


查看完整版本: [-- 手下见功夫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