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铁丁 |
1962-05-31 00:00 |
公今寿及其战友们——艺丛评点
第6版() 专栏:
公今寿及其战友们 ——艺丛评点 马铁丁 在谈到1925—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蒋介石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突然袭击的时候,毛主席写道: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论联合政府》) 历史在前进。然而,多少英雄豪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鲜血为革命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他们那种泰山崩于前而不惧,九九八十一难不回头的刚毅精神,永远令人崇敬与怀念。 我读《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朱道南著)一书,那些风流人物的英雄形象,再现于我的眼前。 这就是公今寿。什么时候斗争尖锐,他就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地方艰苦困难,就在什么地方留下他的足迹。在他身上生动地体现出忠于革命事业的勇和力。 扭打军官,为战友解围的是他(在济南),持枪赴援,营救被反动派袭击的同志是他 (在武汉);坚守阵地,以肩头当炮架的是他(在广州);包围敌据点,火攻庄门的是他 (在龙窝);转移敌人视线,掩护部队登上城头的还是他(在普宁)。 关于坚守阵地,以肩头当炮架一节,书中有一段描写: “公今寿看着就要上来的敌 人,突然抱起迫击炮筒,架在自 己的肩头上,用不可违抗的口气 对我喊道: ‘快发炮!’ 我被惊呆了。曾经听人讲过,用肩头做炮架,人要被震坏 的,甚至会震死。我打算上前阻 止,可是公今寿向我狠狠地瞪了 一眼,往脚下的石头上击了一 拳,双眉紧锁,又不断地拍打膝 盖,焦急而更严厉地喊道: ‘消灭敌人,保卫苏维埃,赶 快发炮!’ ……我放一炮,看一下炮身下 的公今寿。他低着头,跪在地上, 前胸紧靠在一块山岩上,双手抱 着炮筒。每发一炮,他的身子向 上跳动一下。敌人被打退了,我 移开抱住炮筒的公今寿的双手, 搬掉烫手的炮筒,将他高大的身 躯抱起来。一看,他的鼻孔已被 震得出血,我和同志们连叫几声 ‘老公’,他渐渐从昏迷中醒来。” 项羽奋臂举鼎,张飞吼声断桥,鲁智深倒拔垂杨,……所有这些,自然是出之于浪漫主义的手法,有的完全虚构,有的带有很大虚构的成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公今寿的性格中看到古来若干英雄人物的影子。 同是一个公今寿,同是一个勇与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的变化,先后那是有所不同的: 有着浓厚军阀习气的薛排长,怀疑公今寿偷别人的钢笔。公今寿愤然把自己的钢笔往地上掼去,咔啦一声,钢笔裂成了几段; 在长沙黄埔第三分校,因反动派余五一抢菜吃发生了争吵。公今寿猛然把一碗回锅肉向余五一的碗上一合。 掼钢笔、合回锅肉,是义愤的发泄;是给敌对者以难堪;是邪不压正的精神示威。同时,却也可以看出:他对斗争方法、斗争策略是不加考虑的。 在广东的公今寿,不同于在武汉、长沙的公今寿,更不同于在济南的公今寿。从火攻庄门,转移敌人注意、掩护战友登上城头的事例中显示出:他考虑问题更加周密了;战斗的方法更加机巧了。粗中有细,勇中有谋。 我们说,从公今寿身上看到忠于革命事业的勇与力,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把他写成是勇与力的符号,仿佛一举手、一掷足无不是勇与力的体现。不,作者笔下的公今寿,还以一个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是一本文学性的革命回忆录。这里所说的还以一个历史的本来面目,也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科书。它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细节的描写,合乎文学创作规律的剪裁来再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的。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就是这个公今寿,独独在男女关系上,还存在相当浓厚的封建意识,他不敢接近女同志,怕见女同志,一见之下就害羞。他的勇,在这里完全失掉作用。可是,偏偏有女同志追他,他偏偏在闹恋爱。这就在生活中带来了一系列的趣剧和风波。 围绕着公今寿的其他人物,例如谢拙民的沉着老练,刘辉的机智活泼,陈桂珠的落落大方,也都是写得成功的。又不论是谁,我们一方面从他们身上看到意气风发,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又共同的存在着若干时代的弱点,他们中不少人,或大或小地带有感伤主义的情绪。我们读一读广州起义前刘辉留下的那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悲伤,当革命开出鲜艳的花朵后,你们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小辉儿也用鲜血灌溉了这株鲜花。’” 革命事业当然免不了有牺牲,到非牺牲不可的时候,也是无所畏惧的。但是,从每个革命者来说,并非任何尖锐斗争的情况下,都只有牺牲这条路可走。我们既看到了她的献身精神,也看到了她思想中某种程度的脆弱性。这或许是当一个革命的知识分子还没有完全与群众结合、还没有完成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思想改造的时候,在所难免的吧? 作者忠实地反映了这些,不但无损于这本书的教育作用,而且更加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的特征。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以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对读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的希望没有落空,而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