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新场区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06月 -> 新场区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评论员 1962-06-29 00:00

新场区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1版()
专栏:

新场区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报评论员
今天本报发表的一篇关于湖北省宜都县新场区棉花连年增产的通讯,报道了一个拥有十几万亩耕地的产棉区,在四年之间使棉花连年增产,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棉花,对国家工业建设作出很大的贡献。他们的经验值得参考。
新场区的领导人员对于当地农业生产上传统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采取认真学习的态度。他们的做法有继承,也有改革,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是以继承为主,改革为辅。继承的是适宜于当地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的棉麦两熟制,改革的是落后的撒播方法和粗放的作物管理技术。在改革的过程中,又注意防止急于求成和形式主义的偏向,使生产稳步增长,既保证了棉花的增产,又照顾到了麦子的增产。大家知道,各地的传统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都是劳动农民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其中大多数都是与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基本上相适应的,对于这些,必须认真学习,全部继承下来。每一个在农村工作的干部应当带头学习,培养自己成为熟悉当地生产的行家。作到这一点,才有可能谈得上学会了领导农业生产的门路。对于传统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中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妨碍生产发展的东西,确实必须改而又可能改的,也决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态度,而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可能性,要认真进行反复试验,取得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并在群众有了改革要求的条件下,才能逐步地进行改革。千万不能把一些好的,有用的东西都抛弃掉。一切改革必须建立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以确实保证更有效地增产为前提。
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地的经验,研究一下新场区在这个问题上的作法也是有益的。毫无疑问,外地经验是应当学习的,故步自封是不对的。但是,学习外地经验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新场区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曾经一度走过一段弯路。那就是机械地照搬外地的“河网化”的一套做法,最初的水利规划贪多贪大,追求形式,要在“渠中行船”。但后来区委领导人员在听到群众的批评以后,很快便纠正了错误。他们根据本区的实际需要和可能,重新制订了水利建设规划,领导群众一冬一春就修好了主要水利工程,使这些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及时发挥了效益。新场区水利建设的事实说明了对于一切外地经验,不管它同本地的条件多么符合,不管它在其他地方多么有成效,也要用冷静态度来加以分析研究,客观地判断它的价值。这是因为外地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好的,即使是好的,也不见得都适合当地的条件。好经验在不同的条件下完全可能变成有害的东西。人们必须善于识别好的经验和不十分好的甚至不好的经验。同时也要善于区别对本地适用的经验和不适用的经验,决不要对各种经验一律盲目地机械搬用。总之,对待一切外地的经验,都要首先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来加以取舍。只有采取这样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外地经验,才能使一切好的、有用的外地经验真正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在农村工作中,正确地处理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关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新场区纠正了贪多贪大的毛病,使本区水利建设规划适当,切合实际需要。他们节俭朴素,不摆排场,抵制铺张浪费的风气,及时制止某些人所热中的大兴土木、建新村、盖新办公室等等的偏向,终于保证把生产的资金集中使用在购置农业机械和农具等上面。这两件事情对于新场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农村工作,从根本上说,都应当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第一要义。这是权衡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万丈高楼从地起”,生产力的发展,乃是万事之本。我们要发展农业生产,要为人民办好事,我们就一定要永远注意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发展生产力上面。凡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巩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制度的就坚决去做,凡不利于这一条的,就坚决不做。这是我们从新场区的经验中得到的又一个启示。
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是正确地领导农业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有了老实态度,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必要的条件,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新场区棉花连年增产的事实,正是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个真理。


查看完整版本: [-- 新场区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