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谈“趋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06月 -> 谈“趋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庆云 1962-06-29 00:00

谈“趋风”

第4版()
专栏:读书随笔

谈“趋风”
庆云
郑板桥的《与江宾谷、江禹九书》,是一封论治学、为文的书信。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中当然有些陈腐之词;但也有不少对我们还很有用的话。例如,他说:
“凡米盐舩算之事,听气候于商人,
未闻文章学问,亦听气候于商人者也。吾扬之
士,奔走躞蹀[xiè-dié]于其门,以其一言之是
非为欣戚,其损士品而丧士气,真不可复述矣。”
“切不可趋风气,如扬州人学京师穿衣戴帽,
才赶得上,他又变了。”说得深刻,也挖苦得厉害。所谓文章学问“亦听气候于商人”的“商人”,大概是指的当时的权贵。做学问也要像做买卖那样,“听气候于商人”,那还做得出什么学问?并且那也真是“损士品而丧士气”的。做学问、写文章,恐怕不仅不要“听气候于商人”,而且也不要“听气候”于任何人。多数人持某种看法——这是一种“气候”,但多数人的意见未必准对;某权威持某种看法——这又是一种“气候”,但权威的意见也不一定在每个问题上都对或都完全对;就是对、完全对,也不可随风而盲目“趋之”,而要认真研究,弄明白为什么对,根据在哪里;至于提笔为文,则绝不是只表表态度,对于正确意见也要为其提出新的论据才好;至少是通俗宣传得好,起到普及的作用。
板桥把“趋风气”比作“扬州人学京师穿衣戴帽”也很有意思;“才赶得上,他又变了”,又怪谁来?当然做学问,也不可无论什么“风”都要“逆”一下,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总之,是要认真研究、服从真理,不管是“京师人”还是“扬州人”,意见不对就不赞成;对,就从之,并论证之。郑板桥的那封书信,开头一句就是“学者当自树其帜”,把这句话说绝对了,问题也很大;但他对于江氏弟兄却说:“贤昆玉果能自树其帜,久而不衰,燮虽不肖,亦将戴军劳帽,穿勇字背心,执水火棍棒,奔走效力于大纛[dú]之下。岂不盛哉!岂不快哉!”——我们就是要作“穿勇字背心”的士卒,“奔走效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大纛之下;但却不是“趋风气”,而是为真理、为革命而献身,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大纛之下为人民“效力”,才能“盛哉”、“快哉”。
郑板桥题《竹石》画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的,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深深扎根于“破岩”中,“破岩”便是人民群众;要经受“千磨万击”,炼就“坚劲”的风骨——如此,就不会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了。
本事有大有小,但都可能炼就“坚劲”的风骨。杰出的人物,可“御六气之变”,驾风云而遨游;一般的,也可作“疾风”横摧中的“劲草”。


查看完整版本: [-- 谈“趋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