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人工自动免疫近况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08月 -> 人工自动免疫近况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正仁 1962-08-30 00:00

人工自动免疫近况

第5版()
专栏:

人工自动免疫近况
陈正仁
人们患过某种传染病后就不容易再得同样的病,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是对容易感染某些疾病的人,用人为的方法使他们本身产生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而人工被动免疫则是在已感染某些疾病时,注射免疫血清或抗毒素,用以协助患者减轻症状或避免发病,这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措施。人工自动免疫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有飞跃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效的疫苗。例如,对霍乱、伤寒、百日咳、斑疹伤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用死疫苗,对鼠疫、布氏病、炭疽、结核病、天花、流感和黄热等用无毒或减毒的活疫苗,对另一些疾病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肉毒等则利用细菌所产生的毒素,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这些疫苗、类毒素和血清等统称为生物制品,是向传染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十年来在人工自动免疫方面又有了许多新进展。
新的疫苗
有些传染病几年前还广泛流行未能控制,现在已经创造出新的疫苗,具有良好的效果。
1、脊髓灰白质炎疫苗(即小儿麻痹疫苗)自从组织培养技术发明以后,对病毒工作有很大的推进,可以在含有动物组织细胞的试管内大量繁殖病毒。从1953年利用猴肾组织培养制出了脊髓灰白质炎灭活疫苗到1959年,据统计:英国有六百万儿童曾接受一次或两次注射,其发病率较未接种者大为降低。也有不满意的结果,如在捷克斯洛伐克及匈牙利虽然对70%的半岁至十九岁的人进行接种,可是发病率仍高。由此可见,灭活疫苗目前还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病毒学者们将病毒在组织培养中连续传代,或在不同组织细胞中交替传代,使改变病毒对人的致病性,即使病毒发生变异成为弱毒株。经过用一万多只猴子试验的结果,获得了减毒株,制成了减毒疫苗。这种减毒疫苗苏联已大量使用。在1960年中即有七千四百二十五万人服了活疫苗,当年即控制了季节性的小儿麻痹症的流行。近三年来我国也已制出了这种活疫苗,据顾方舟氏等报告,在十余大城市中有四百五十万儿童服用了活疫苗。将疫苗滴在饼干或食物上给儿童吃,很受欢迎,免疫效果很好,控制了季节性的流行。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使用活疫苗的人愈来愈多,几乎全部代替了灭活疫苗。活疫苗的优点很多。例如,服法简单;口服疫苗可以进入肠道,使局部产生抵抗自然病毒入侵的能力,同时在血清中亦产生抗体,因而能防止自然病毒的感染;口服疫苗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能在大便中排出活的疫苗,还可以再感染与之接触的易感儿童,使未接种的易感儿有50%—80%可以通过这样间接方法得到免疫。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人服用过这种活疫苗,并未引起不良反应。但是,这种疫苗的制作在技术上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一)组织培养细胞的来源问题:目前多采用猴肾组织,这就给制造带来许多困难。(二)病毒间的干扰问题:在人肠道内存在着许多非致病性的细菌和病毒,对服用活疫苗易生干扰,影响免疫效果。(三)免疫力持续时间问题:脊髓灰白质炎活疫苗的使用是最近二三年的事,免疫力能维持多久,还需作长期观察。
2、布氏杆菌活菌苗 布氏杆菌病原系羊、牛和猪等动物的传染病,经过乳制品、皮毛或接触而传染人体,患这种病的多丧失劳动力。近年来,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布氏病逐渐增多。过去曾用死菌苗防止,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苏联学者取兽用的19号减毒牛型布氏杆菌,使之再度减弱毒力,获得了能用于人群的活菌株,已制成活菌苗。最近苏联已报告了大规模接种的结果,许多牧区的布氏病发病率大大降低,有的接近消灭。
试制阶段的疫苗
近年来对病毒的培养技术有很大的改进,对以往病原体不清楚的疾病现已分离出致病菌。获得了病原体就可以制造疫苗,如麻疹、砂眼、腮腺炎等都已分离出病原体,而且在试制疫苗,进行人群免疫观察。另外,还有些早经使用的疫苗,近来又作了新的改进,正在进行效果观察。这些疫苗的试制标志着人工自动免疫的很大进步。
1、麻疹活疫苗 1954年利用组织培养分离出麻疹病毒,1960年制出麻疹活疫苗,最初注射一百七十一名易感儿,其中体温增高到摄氏38—41度的占83%,持续约三日,较之自然感染发热七至十日为短;约有半数出现轻度皮疹,二三日即退;绝大多数血清中产生抗体。我国学者黄祯祥氏及儿科专家诸福棠氏等发表了初步使用活疫苗的结果,上海市传染病专题组麻疹研究组最近亦公布了对六百四十名易感儿接种活疫苗的结果,均与上述情况相似,说明效果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引起较大的反应。如果在注射活疫苗的同时另外注射丙种球蛋白液或胎盘球蛋白液,则可减轻发热及皮疹等症状。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每个婴儿体内抗体各不相同,很不易掌握应注射的剂量。胎盘球蛋白液注射量过多,则不能引起持久性的自动免疫,短期内又成为易感儿;注射量过少,则又不能减轻反应症状。应考虑其他办法或进一步减低活疫苗的毒力,使它能产生自动免疫而又不引起较重的反应。
2、组织培养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根本办法是消灭传染媒介——蚊虫,惟在发病率较高和灭蚊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地区,对十岁以下的易感儿童使用疫苗作预防注射仍然是必要的。在以往几年中,曾经制造和使用鼠脑作的疫苗,能降低发病率。考虑到鼠脑可能具有过敏原的特性,因此利用鸡胚组织培养来制备疫苗。现已完成实验阶段的工作,经在疫区使用,观察到反应轻微而且能使抗体增高。经接种两次的五万人中未发生一个脑炎病例,而在同一地区未经免疫的每十万人中发病率为二十二点六,说明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在获得减毒的活疫苗之前,组织培养脑炎疫苗还是有它的价值的。
3、纯化伤寒抗原 伤寒菌苗的使用已有很久的历史。我们一直使用死菌体来制造菌苗,因为伤寒杆菌本身含有热原质或毒性物质,注射后约有10%的人呈现反应。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提取抗原,如用三氯醋酸或用胰酶消化菌体加酒精沉淀出免疫抗原,提取出酯多醣复合物。我国也曾按照这方法制造纯化抗原,经使用后观察到反应虽有所降低,但还需要改进。最近对纯化抗原加以处理,使之降低毒性,已获得较好的结果。注射后呈现反应的人数只占2%左右,动物免疫力试验亦获得较好的免疫,现正进行人群效果调查。就现有的资料来分析,伤寒毒性物质及免疫性物质可能都含在酯多醣物质中,应再设法除去毒性物质或使其解毒而保存其免疫性,以解决反应及效果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定向变异来选择无毒菌株,制造活菌苗。
联合免疫
有效的疫苗增多后,人群的预防注射也就加多。为了减少免疫次数,可将几种制品混合一起注射,这就是联合免疫。例如,用百日咳菌苗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制成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制剂),对小儿很适用。原来需要注射九次,历时九个月,而用联合免疫则只需三个月注射三次。自发明脊髓灰白质炎灭活疫苗后,考虑到也是小儿应当免疫的,因此将它加入到百白破制剂中去,试验的结果甚为满意。在注射了基础免疫的三针之外,隔半年再注射一次加强针,即获得较好的免疫,与用单价疫苗分别免疫的效果一致。又例如,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致病菌都产生毒素,也能制成类毒素,这就可以制成混合类毒素,使用后的免疫效果与各用单价类毒素一致。有人认为另外再加入肉毒类毒素,只要混合比例恰当,也能产生相当效果,并不引起干扰。我以为联合免疫是可行的,但要考虑安全、效果及反应等问题,不能单纯为了减少手续而简单地将很多种制品混合一起使用。应特别注意三个因素:(一)抗原成分的相互比例。试验证明,有些制品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另外一种制品有刺激作用,较单独使用时有更好的免疫效果,相反,如果剂量比例不适当,也会减低免疫效果。(二)免疫次数及间隔。(三)接种对象的免疫情况。上面已提到免疫加强针很重要,须经过适当次数的注射方能引起相应的免疫;一般的制品每次间隔时间安排在一个月以上,可以避免两次注射而引起的干扰现象。
几项重要任务
目前还有些疾病如传染性肝炎、恙虫热和痢疾等病患者较多,急需设法防治。传染性肝炎病原体尚没有确定,有人报告已分离出这类致病性的物质,在组织培养上能传代,但是否就是病原物质,尚有待证实。如果能集中力量突破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工作,即可导致疫苗的产生。如果肯定传染性肝炎是经口感染的,也许还可以制出口服疫苗,这就为人类造福非浅。恙虫热早已确定为立克次氏体所致病,可用小鼠及鸡胚来进行繁殖,已开始试制灭活疫苗。只是它的免疫性物质很脆弱,在制造提纯过程中很容易损失,以致疫苗效果不稳定,有待改进。同时也应向活疫苗方面努力,如能获得减毒活疫苗,可能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人们对痢疾虽有所了解,并已制出多种菌苗,在动物试验中已见到效果,可是在人体中使用效果不显著。影响菌苗效果的原因很多,如痢疾菌型复杂,有近四十个型,在前些时期,痢疾病例中志贺氏杆菌占多数,随后渐渐为弗氏杆菌所代替,近几年来在小儿中毒性痢疾病例中宋内氏杆菌有所增加。由于菌型变化莫测,菌苗也就不容易对上口径,所以效果不明显。如果能从细菌变异着手加强研究,寻找出致病性低而稳定的免疫菌株,即可制造口服活菌苗。类似这种疾病的预防工作,已提到日程上来了。


查看完整版本: [-- 人工自动免疫近况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