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识得春风非等闲——读《小交通员》、《路遇》随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09月 -> 识得春风非等闲——读《小交通员》、《路遇》随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垦夫 1962-09-30 00:00

识得春风非等闲——读《小交通员》、《路遇》随记

第5版()
专栏:

识得春风非等闲
——读《小交通员》、《路遇》随记
杨垦夫
在生活中对人和事物的了解总很少是一眼看去就什么都透彻了的。人是各式各样的,在具体的人身上,外在与内在、外表与内心、次要的与主要的东西等的结合也会是多样的,因而,认识人不能简单化。艺术作品在刻划形象、在引导读者了解生活上也不能简单化。新近读了两个短篇小说,一篇是马识途的《小交通员》(人民文学八月号),一篇是雷萌的《路遇》(人民文学一月号);这两篇作品在这方面都有值得称许的地方。
《小交通员》写作地下工作的党员老冯和新找来的小交通员小丁(丁宗平)从初相识、不了解到了解的故事。小丁刚出现时,他给老冯的印象是个调皮、满不在乎甚至有点流气的靠顶壮丁混饭吃的小家伙。瞧他的样子:眼睛透着机谋,是“会说话的眼睛”;嘴角翘着,还不时地鄙夷地抿抿嘴;特别刺眼的是嘴皮上还玩弄着纸烟。在未介绍来之前,老冯和他在客栈里半夜不期而遇,他躲避抓逃跑壮丁的人跳窗而进,已有一个不好的印象。老冯心想怎能让这样的人作交通员呢?介绍人的交底,说明了小丁是烈士子弟,政治上可靠,人又聪明,至于顶壮丁是替穷兄弟解危扶困等,这才打消了一些误解。但是紧接着又发现他听交代工作“满不在乎”,看来是工作不当心的人,还发现他爱压马路、逛茶馆。但有一件紧急事又只好交他去办:送信给一个可能被叛徒出卖的同志。急人的是交代时他似乎不着急,更急人的是两天没回来。老冯进城去看被钉了梢,小丁倒安逸地过来打招呼,这不益发使人生气么?其实,在小丁设法使二人摆脱钉梢以后说清了情况,才知道他那些似乎叫人急的地方正联系着他的可贵之处。似乎是调皮,实在是机智;似乎是乱逛,其实是为了熟悉人和熟悉环境,像他对茶馆的熟悉在摆脱钉梢时就见了分晓;似乎是漫不经心,其实是胸有成竹;似乎只是不好的玩烟的习惯也包含着他少年的顽皮。在认真、负责、机智、勇敢的实际行动中,小丁的可亲可爱感动得老冯直说“好同志,好兄弟!”同刚在老冯面前出现的样子相比,小丁的形象逐步展开来并深化了,原来被不招人喜欢的外表所掩盖着的光采终于显露出来了。作品临结尾时,交通站被包围了,小丁舍身打先冲出去,又机智地带着同志们脱了险,这又为已显露的光采添了浓重的一笔。
《路遇》所写的和上篇有类似之处。不过这里是解放区的一个老农民对“我”——过路的八路军干部的误会,因而“我”也对老农民先没有好感,后来才了解到老人的误会出自对革命的关切。这里写的是战争年代常有的事,行军转移和同志们走散了,这个干部就顺河走着去找自己的队伍。由于砂子一次次捣乱,“我”发火了,就脱下鞋在地上狠拍,不料却被当作坏人使暗号。旁边庄稼地里跳出来个老农民对这过路陌生人加以严厉的盘问,老人是自觉地尽保卫解放区的责任。一个问得严厉而毫不放松,一个要保密,不免支支吾吾,似乎有点辩解不清。只是在“我”确乎流露出那种“坚决的革命意志”后,老农民才把“我”当作自家人。这时分,共同的革命感情使两个人一霎时亲近起来,严厉的老人突然变得温厚、慈祥,要被误解的“我”快把鞋穿上。这里老人可敬可亲也渐渐展开来。接下去,老人问“我”年纪,问毛主席身体如何,直到知道了毛主席身体是壮实的,才更进一步揭示了老人内心丰富、深厚的美好感情。“这就好啦,这就好啦……!”老人说着这句话,“两眼眯成一条缝,脸上露出开朗的笑容,这笑容盖过了他外形的丑陋,我觉得他很美很美”。他要捎信给在我们部队的小子,要他好好干,也劝“我”好好干,还嘱托要像锄草务尽一样除尽反动派。到这时,老人对“我”不是引起反感的外形丑陋而又严厉得怕人的老头,确实是好得感人肺腑的与革命声息相通的老人。
说起来,这写法有点像所谓艺术手段上的欲擒故纵、欲扬先抑了。但这两篇作品确也能从解开一些问号和结子里,逐步打破了原来不怎么可亲可爱的印象,凸现出两个使人越来越觉得可亲可爱的形象。这里人物形象的展开是由相反的方面向要赞扬的方面的推移,是从表面上的丑陋、态度不可亲、一些次要缺点等向人物更本质的东西,人物的美好的基本品质的推移。这两个人物的刻划不能说是十分丰满的,但的确可以看出写得不是简单化的,是写得真实可信的。就具体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来看,作者在描绘人物上是单纯、自然的,而对人物从外在到内在、从外貌到内心的刻划上给人的感受是比较丰富的。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在做什么事,而且力求写出做这些事和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的联系,可以叫人触觉到人物活生生的气息。
从展开人物讲,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可以而且应当有不同的要求。这两篇小说在刻划与描写人物上也是从短篇小说的容量、选材等特殊性作了考虑,所以写人物比较集中,笔墨还算经济。《路遇》选材和提炼都下了工夫,很有简练、明晰的好处。一场路遇,自然写来,颇有趣味。在烘托气氛、点染人物上简洁有力,夹便交代“我”的情形,也应孔下楔,错落有致。全篇结构得体,文势流畅;写老人从庄稼地跳出始,又从走进庄稼地收了一笔,不仅前后呼应,而且末尾老人在包谷林里还喊了一声,人去声在,富有余味。在短短六千字上下的篇幅里,借解放区路上一件平常事,能写出人物面貌,又处处觉得与当时局势联系很紧,虽是小篇幅,读来却有大气势。《小交通员》篇幅比《路遇》长一倍,但就谋篇、剪裁讲也是颇费心思的。看得出,作者对小丁这样人物有更多的了解,但在作品里只着重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客栈里夜遇,一件是交代送信任务直到共同脱险。开篇从小丁被介绍来写起,夹着回叙客栈那一段,引起了读者对老冯反感的小丁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兴趣;接下去,解决了些疑惑,新问题又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读到底。特别在后一件事上,作者对小丁的认真、负责、机智、勇敢等将要展示的品格总是欲露先隐,引人寻求答案。这个人物虽然内心世界写得还不够细,但他以自己的行动的说服力,说服了老冯,也说服了读者。《小交通员》能在现在这样篇幅里从曲折、生动的生活故事里写出这个人物,应该说是不容易的。
如果说到这两篇有类似处,那么也都各有特色。比较起来,《小交通员》的作者更善于讲故事,情节的引人,扣子的运用,都使人觉得作者吸收了传统的说部作品的长处,写人物的行动很有吸引力。《路遇》里却是更多一些优美的散文那种抒情气息。这篇作品给人突出的感觉是色彩明净、自然,仿佛在讲述中也含着诗情画意。通过作品里“我”的讲述,不但有那种热情洋溢的调子,和回忆趣事那种喜悦与幽默,而且写“我”与老人的感情交流也是自然而感人的。当读到老人向“我”坦述心志,倾吐对毛主席的热爱、对胜利的信心,直到喊着打反动派要“不、打、完、不止”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随着讲述人一起满身流热,感情激荡。作品前面写的黄糊糊平静的河和惹起事故的砂子,在后来却又被拿来引发出一段感人的抒情描写。老人最后的话振奋着“我”,于是景物的画面在眼前也出现了新的意境:那河
“它不仅在动,而且动得很快。现在我才晓得,是河总得流啊,世界上没有不流的河啊!”这里写了老人形象的感人,写了讲述人的内心世界,不也写了这个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群众对革命的感情,使人更增强了胜利的信念,更加感到了人民那深厚的永不停息地前进的力量吗?就在结尾,奋力步行的讲述人又紧呼应着前边交代道:鞋里的砂子不会没有,可是,心里的砂子已经没有了,没有了。由于这里的抒情,那像写意画一样简练、苍劲的老人形象就显得更加余韵悠然。
另外,也可以看到这两篇作品在刻划人物上还有个共同的现象,都是在人物间存在有这样那样的误会或误解,而后来人物真实的好品质打消了另一方的误会或误解。记得曾有人因为那种简单化的作品中也有一类是常套用误会的,因而认为似乎写到误会、误解就会联系着简单化。其实,写误会、误解并不一定就是简单化。但是任何艺术手法如果违背生活真实去任意套用,那才是简单化的病根。在生活中,人物会产生误会、误解,在艺术中也就可以写,问题是要写得自然,要符合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人物本身的性格。如果说,艺术中那种运用得好的巧合是能从整个艺术形象的必然出发,以偶然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在新的际遇中的思想、言语、行动,从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或性格的新的方面;那么误会、误解也常常与巧合的际遇联系着,在这时人物由种种原因而产生认识上的差误、错觉,并且引起或加强了一些暂时的矛盾。这里也可以是揭示形象、刻划性格、描写人物的天地。既然艺术形象的展开所运用的手法有无生命力在于它是否植根于生活真实,是否是从艺术形象本身所生发的需要,因而,巧合与误会在艺术中的成败,也就在于是否运用适当,是否真实可信;滥用或硬套巧合和误会所造成的艺术上的失败,咎责不在艺术手法本身。这里两篇小说也许在运用上不是无瑕可指的,但的确并没有因为写了误会、误解而使人物减色。这里不是生硬的套用,而是人物形象的展开所自然需要的形式,在这具体的情形下是突出了人物,突出了主题思想。看来这里也说明了艺术形象的刻划,可以有多样的手法,但这些手法总应该是与对生活的认识、选材和提炼,与人物的形成交织一起而自然生发出来的,它不是勉强外加上的,而是适合于具体作品的具体的艺术表现途径。
这两篇作品也许并不是近来短篇中最出色的,但至少在写革命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算得上是有特色和引人注意的好作品。从其具体内容看,作者能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人物,透过一些障碍而看到人物的美好品质,这样去把人物写得有厚度而不简单化的努力,是可贵的。这形象展开的不简单化的过程使人更加深了对人物的喜爱。就说《路遇》里的老农民,在对“我”一番严厉得怕人的盘问之后,又那样纯朴地流露了对革命的感情、对胜利的信念,他的可敬可爱也更是活生生的了。这时老人的满脸春风,是从那颗支持革命的心的深处发出来的,这使老人在讲述者眼里不复是严厉得怕人,也不复是丑陋,而觉得他很美,很美。由暂时矛盾的解决,他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产生了新的感情。这是讲述者识得了老人那可贵的春风,而这过程的真实可信不也是作者善于使读者识得这种可贵的春风吗?识得春风非等闲,我想,这样的作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来说,都确实是值得一读的。


查看完整版本: [-- 识得春风非等闲——读《小交通员》、《路遇》随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