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拉萨的歌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10月 -> 拉萨的歌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郭超人 马宁轩 1962-10-23 00:00

拉萨的歌声

第2版()
专栏:

拉萨的歌声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马宁轩
能歌善舞的西藏人民,多少年来,用歌声倾诉了自己无穷的苦难。
今天,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拉萨,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青春。人们走在拉萨街头,常常可以听到颂扬新生活的欢乐歌声:
太阳照融了雪山,
格桑花遍地开放,
唱一支最新的歌曲:
新生活天天向上。……
给古城拉萨带来了翻天复地变化的民主改革,是人们歌唱不尽的主题。多少年来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奴和奴隶们,如今已经当家作主,他们把今天的生活比做是“七匹骏马拉着的黄金车辆”。他们放声高歌:
七匹骏马拉着黄金的车辆,
黄金车辆金碧辉煌,
共产党的春风吹遍了高原,
毛主席给藏民送来了太阳。
在拉萨,在民主改革以后,全市二千五百多名手工业者已经组织起一千多个互助组。三年前,他们绝大部分是受尽苦难的农奴、奴隶和“班古”(贱民)。他们没有房子住,成年累月吃不上几顿饱饭,几十年也难得换上一身新衣。今天,他们都获得了为自己而劳动的权利,有了住宅,分到了家具。他们的互助组同国营贸易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供应他们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同时收购和代销他们的产品。他们每人每天平均可以得到一两元的工资,再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而发愁了。现在,人们走近他们的作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一面进行着集体的劳动,一面唱着优美动听的合唱或对唱:雪一样洁净的“齐玛”(一种供品),配着古老雕花的“齐波”(一种盛器),我们把它高高捧起,亲爱的党啊,献给你!奇滋异味的青稞酒,盛在金把银嘴的壶里,我们齐颂“扎喜勒德”(吉祥如意),毛主席啊,献给你!像火一样耀眼的鲜花,缠绕着吉祥的“阿喜”(最好的哈达),我们捧着它边歌边舞,解放军啊,献给你!
在互助组组员们的歌声中,唱得最欢的是丹增和多吉兄弟俩。他们在民主改革前只能在农奴主面前弯腰吐舌地答应着“洛勒斯”(是的),或者在痛苦的时候抱怨一句“勒热”(命运),过着“哑巴”似的生活。今天,他俩不仅是生产上的能手,而且学会了弹奏胡琴、提琴、风琴、六弦琴等多种乐器,成了出色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在拉萨,像丹增和多吉这样的积极分子有二三千人,他们在民主改革以后相继组织起业余歌舞队和业余藏戏队一百五十个,经常在市内或郊区演出。给农奴主当了五十年马伕的格桑次仁,是拉萨市经过民主改革解放了的几千名奴隶中的一个。过去,他白天为农奴主放马,夜晚也只能同马群蜷卧在一起,终年不能同自己的家人相聚。在悲痛欲绝的时候,他只能暗暗地含泪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哼一曲悲歌。今天,笼罩在格桑次仁脸上的愁云完全消失了,他用自己发自肺腑的心声,唱出了赞颂幸福生活的新歌:
像天空一样广阔的土地,
像星辰一样繁多的牛羊,
糌粑和酥油收进自己的房屋,
一年又一年的丰收全靠共产党。草原上牛肥马壮,是因为水草盛旺;青稞粒大穗长,是因为温暖的太阳;奴隶们获得解放,是因为有了共产党。三年多以前的拉萨街头,到处彳亍着衣衫褴褛的流浪卖唱人。他们当中有残废的老人,也有面黄肌瘦的孩子。民主改革以来,拉萨市人民政府相继为三百多户流浪人以及五千六百名乞丐和失业者解决了生活困难,逐步帮助他们安家立业。男青年尼玛穷和少女噶玛次仁,他俩过去相依为命,跋山涉水,在西藏地区从这个村庄流浪到那个村庄,到处乞讨为生,那时他们唱着这样几句歌词:“六弦琴也在流泪,天上的乌鸦也要悲伤,可怜的流浪人啊,生活像狗一样!”民主改革以后,他俩和其他几十名藏族青年一起,因为他们在音乐方面有造就前途,被送到内地音乐学院学习。现在,他们是西藏歌舞团里深受观众欢迎的两位演员。他们说:“过去,我们含着眼泪唱歌;现在,我们是为幸福的今天和光明的未来歌唱!”
在新生的拉萨的幸福大合唱里,拉萨河上牛皮船夫们的歌声,显得浑厚而有力。他们过去不仅同农奴和奴隶们一样遭受着农奴主的奴役和剥削,而且风暴和洪水还经常吞噬他们的生命。十八岁下河当了三十年船夫的贡珠,民主改革以后才有了自己的牛皮船和住房。他的妻子也参加了手工业互助组,两个孩子上了小学,一家人过着祖祖辈辈梦想不到的新生活。贡珠和拉萨河畔的船夫们一齐激情地唱道:
波浪滔天,风沙迷漫,
黑夜里牛皮船飘向何方?
为了农奴主的利益,我们一步步走向深渊。
如今啊,太阳升起,天空晴朗,
牛皮船随着歌声飘荡,
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啊,像拉萨河源远流长……。


查看完整版本: [-- 拉萨的歌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