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水车风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2年12月 -> 水车风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谢逸 1962-12-29 00:00

水车风格

第6版()
专栏:

水车风格
谢逸
夜半醒来,听秋风轻轻摇着园边的窗户,声音是那么浑圆,那么欢畅,好像有一个喜欢夜游的乐师,在那如水的月光下面,悄悄地拉动他那动人的琴弦。但细细一听,却又不是。那节奏,那旋律,倒像山乡河边的水车声响;对了,这是水车声响。
不期地记起了一次旅行,那是在一个远僻的山乡里。时正苦旱,走了大半天的热路,看到的多是带黄的禾苗,心头沉重得很。但爬上那座不高的岭头,抬眼一望,好呵!下面却是百亩田畴,水波粼粼,绿浪起伏。像是什么上界仙翁用魔杖一指,在这莽莽的沙漠中移来了绚丽的绿洲。
四面望望,这里没有山塘,没有水库,究竟是从什么地方,送来这活命的水呢?看小沟里的水流得那样柔静,逆着水沟慢慢行走,不久,在禾叶深处,就听见了低低的声响,还以为是一个山间的苗族歌手,捧着他那长长的芦笙,轻吹曼舞,在演奏一曲《流水欢歌》哩。但走近一看,四下里静悄悄地连半个人影也没有,只是,一座水车在慢慢地转动着,慢慢地转动着。
水车,它蹲在低深的小溪旁边,一双长脚牢牢插入泥里,像一个山野巨人,小石山一般坚定地屹立着。它的手臂是那样长,划了一个圆圆的弧形,沉入水去,又扬了起来;它的每一只手臂都拿着一个竹筒,兜了一筒清水上来,倒到水槽里去,又慢慢地转入溪里去,又慢慢举了起来。一个个竹筒,都像儿童乐园里的一张张小脸,那么笑迷迷地说:“看,我又上来了。”
一只手臂一筒水,不是太少太少了么?有人因此而用轻视的眼光,投射在这太少太少的一筒水上,认为它微不足道,成不了气候。其实呢,“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63章)不是么,你看这水车,它一筒水又一筒水,不停不断地兜上来,水槽里就变成了涓涓细流。槽水虽细,但不停不断地流去,百亩水田就是汪洋一片,千千万万株禾苗,也就欣欣向荣了。
水车,蹲在低深的小溪旁边,榕树像云朵一样盖在它的头上,芦苇像森林似的围着它的身腰,远方的人听不见它的歌声,连山腰的牧童也看不到他的踪影。在这广漠的天地里,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它却转动着,日夜不息地转动着。
“你的长手困倦了么?这里没有人看见,歇下来算了。你的声音嘶哑了么?这儿只你一个人,不转动也算不了什么一回事。”但水车却不是这样,不管有人也罢,无人也罢,他还是不停地转动着。“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这几句话,好像说的正是水车。
从此,回到城市以后,我常常想到水车,夜半风摇树丫,我也听到水车的声响。


查看完整版本: [-- 水车风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