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诗情画意的演出——谈话剧《第二个春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1月 -> 诗情画意的演出——谈话剧《第二个春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闻华 1963-01-29 00:00

诗情画意的演出——谈话剧《第二个春天》

第6版()
专栏:剧评

诗情画意的演出
——谈话剧《第二个春天》
闻华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这次到北京来演出的话剧《第二个春天》,给首都的话剧舞台上带来一片新的气息。观众热烈地欢迎这个新戏,并不是偶然的。这个剧本的题材新颖,富有时代精神;导演的艺术处理比较别致,颇费匠心;而演员的阵容也相当整齐;舞台美术和音乐配合得和谐一致,因而使得整个演出浑然一体,具有着优美、动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个春天》写的是我们人民海军建设的生活。女青年科学家刘之茵继承了父亲——老科学家刘自强研究多年的“海水反压加速”理论,设计了一艘快速舰艇“海鹰号”,即将投入试验。她的父亲认为设计还不完备,主张暂缓试验。正在这时,上级派了一位政治委员冯涛上校前来主持。考虑到国防建设上的迫切需要,冯涛积极支持刘之茵,说服了刘自强,及时投入试验。第一次试验失败了,厂长齐大同怕负责任,不愿意继续支持试验;总设计师潘文也失去了信心。冯涛主张从试验中去总结经验,以便向更成熟的设计方案前进一步。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刘川同志的这个新创作,为什么能够引起我们的热烈兴趣呢?
这是因为,作者选取了一个新鲜的题材,在话剧舞台上第一次表现了我们人民海军的建设生活,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科学家们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孜孜不倦地劳动着。剧本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都是人们所感到兴趣的。同时,作者笔下写了三代人:老一代的像爱国的知识分子刘自强,北洋舰队水兵老梁爷爷;中年一代的像冯涛;青年一代的像刘之茵和造船工人小马等等。在他们的身上,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强烈愿望,那就是早日摆脱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努力提高我们的军事工业和科学技术水平,建设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海军,捍卫祖国的领海,再也不受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欺侮和骚扰。这种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才能逐步实现。这些人为此终日勤恳努力,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作者用满腔热情来歌颂这些新的人物和他们可贵的革命精神。因此,整个作品充满着时代的精神,激动着观众的心弦。此外,这个剧本比起刘川过去所写的《青春之歌》和《烈火红心》,在创作上有了新的探索和进展。剧本没有过多的有关科学技术问题的争论,也没有具体地去描写从试验、失败、再试验以至成功的事件过程,而比较着重于去写人物、去写各种各样人物对待生活、对待革命事业的态度,也努力于去描绘他们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冯涛、刘自强、齐大同等等,都被刻划得比较丰满和生动。由于这些,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第二个春天》,在目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的话剧创作中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新收获。
这个新的剧本也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作为戏剧冲突的主线,冯涛和齐大同之间的斗争没有充分展开,齐大同的多次谈话都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蜕化,几乎看不出是一个共产党员,而他却还是一个负责同志,领导着一个很重要的部门,作者对齐大同缺少有力的批判;剧中的外国人被描写得有些简单,更多地是从概念出发;剧中人物争论的是否可以购买技术资料问题,作者的处理不够准确,尤其是把自力更生同购买技术资料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创作一个好的反映现代生活的话剧是不容易的,需要多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一次又一次地推敲改进,我们深信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这个剧本一定能改得更加完美。
导演是剧本的解释者。这就是说,导演要充分地运用一切舞台艺术手段,正确地、深刻地揭示剧本的内容,表现出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以及潜藏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因此,导演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到一个恰当的表现形式,“量体裁衣”。同样的生活内容,不同的作家可以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导演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处理。赋予一个剧本以鲜明的、独特的表现形式,使作家文学剧本中的人物、事件、生活氛围能够在舞台上艺术地展示出来,使它形象化、富有立体感,从而构成一个更为集中、更为动人的真实生活整体,就需要导演呕尽心血,惨淡经营。在导演的艺术创造上,《第二个春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佐临、萧汀同志的艺术构思不落俗套,富有新意,领导着整个艺术创作集体进行着严肃、认真的工作,力求创造出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把剧本的生活内容生动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那么,导演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演出具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呢?
首先,导演正确地、鲜明地揭示出剧本中的时代感情和革命精神。如前所述,作者在剧本中情不自禁地要表现出他对于我们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饱满的政治感情,这种感情似乎是在人物的描绘中,也似乎是在人物的关系中,也可能是在其它地方,总之,是渗透在剧本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感受得到却又说不清楚。这实际上是剧本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升华起来的诗意。导演发现了这些闪闪发光的宝藏,他用了一个诗句:“心潮逐浪高”作为全剧的核心,为每个人物都安排了各种“飞”字作为角色的种子,从开幕的提琴声,到闭幕前“海鹰三号”在海上飞翔,处处都把作家的丰富的革命热情着意地加以点染。那海的壮阔的背景,那海鸥在台框上的振翅欲飞,那不时出现的悠扬悦耳的音乐,那显示祖国强盛的节日夜晚的探照灯,都表现出导演的匠心独运,因此能够把一台戏处理得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就使得剧本中的内在精神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示出来。
其次,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可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者却组织得不那么集中、严密,有些地方显得有些散漫,导演针对着青年作家写作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缺点,从艺术处理上做了弥补。他们让海军报的女记者自始至终参加到这场斗争中来,不是像原剧本只让她在开头出现一次。记者不只是担任报幕,介绍剧情的发展,而且有些地方是作为剧中人(如第二场到刘自强家去采访试验的消息),并且是以帮助主人公冯涛揭示内心活动的第三者的身份(如第一场结尾和第四场的开始)出现的。一人而三任,这种处理手法在我们的话剧舞台上还是很少运用的。这种办法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我以为,这对于表现这个剧本的内容肯定是需要的。这个人物起了纽带作用,把剧本的故事介绍得比较清楚,使场与场之间衔接得较紧凑。因此,可以说,这种处理是富有创造性的。
最后,导演在全剧中把冯涛放在中心位置上,把这个人物和考尔曼夫人、潘文、齐大同之间的斗争,作了各种精心的安排,从而有力地表现出贯串全剧的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以及先进与落后的斗争。由于导演的富有思想性的渲染和烘托,全剧的主要矛盾线索呈现得非常清晰,人物关系也表现得有条不紊。特别是第二场,在庆祝刘之茵生日的酒会上,几个人物的复杂关系交织在一起,各有矛盾的心理活动,导演在这里的艺术处理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仿佛是淡淡的抒情笔墨,却很有余味。第三场在宾馆的阳台上,冯涛和考尔曼夫人针锋相对的对话,几个人物的不同态度,导演犹如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戏剧矛盾,是处理得相当出色的。总之,《第二个春天》的整个演出是朴素的,然而是动人的。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没有能力去议论导演工作的全部,以上所说的,只是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构成一个完整的演出,这里少不了演员们的创造性的劳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过去在北京演出过《渔人之家》、《日出》、《海边青松》等剧,他们的演员阵容早已是首都话剧爱好者所熟悉的。虽然是熟悉了,但是这次看了他们的《第二个春天》,仍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不仅是因为剧团输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可以看出,老演员们在艺术创造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李默然同志扮演的海军上校冯涛,是成功的。演员把这个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即坚强、沉着、朴实、风趣等等,以及在政治界限、是非界限面前的明朗态度,都强有力地表现出来了。他有几段戏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例如,第三场同考尔曼夫人舌剑唇枪的斗争,尖锐,准确,有理,有节,表现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的风度,这一段台词演员读来自然,铿锵有力,显示出他熟练的艺术技巧。李默然过去创造过几个成功的人物形象,这次扮演的冯涛,平易近人,真实生动,使我们感到更亲切一些。赵凡同志扮演的老科学家刘自强,也表演得比较好,深沉、宽厚,对人对事都抱着严格认真的态度,又不时流露出对新生活的热情,人物性格的这些特征,被演员掌握得准确,适度。陈洪生同志扮演的齐大同,也获得观众的好评。演员善于在那些并不太被人们注意的细节表演中,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情绪。齐大同这个人物作者写得是比较鲜明的,可惜人物的思想过于外露,有失含蓄,如果演员掌握不当,稍一夸张,会引起观众不真实的感觉。这位演员比较注意这些地方,他的一些细节表演都很有生活气息,例如那“劳逸结合嘛!”“包在我身上啦!”等等,都是这个人物自负、世故、油滑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除此之外,其它一些演员在艺术创造上也是认真的、努力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热情地祝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成功的演出。我喜爱这个新剧本,我更爱这样的新演出。(附图片)
话剧《第二个春天》的一个场面


查看完整版本: [-- 诗情画意的演出——谈话剧《第二个春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