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淡水苗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3月 -> 淡水苗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思文 1963-03-31 00:00

淡水苗汛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淡水苗汛
我国普遍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是半洄游性鱼类。它们的亲鱼每年春夏之交在长江、珠江、湘江、松花江等大江河里产卵繁殖。孵出的鱼苗顺流而下,绝大部分游入通江河的湖泊,索食生长;成熟后,每当春季江水上涨时,又成群离开湖泊,溯河游向大江上游生殖。亲鱼产卵的地方,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水底为砾石沙滩,上游两岸山岳绵延,江面狭仄,江水可以在一日内猛涨一、二米,形成水色浑黄的漩涡急流。这些鱼类的卵粒,是一种没有粘力的沉性卵。水流的冲激,一方面对亲鱼生殖起着刺激作用,一方面卵粒被冲激以后,半浮悬于河水中层,有利于卵粒的受精和孵化。
青、草、鲢、鳙是我国养鱼业中的优良品种。因为它们不能在池塘、湖泊等静水中大量自然繁殖,所以需要在它们产卵季节,在江边设网捞捕鱼苗,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苗汛”。
各地苗汛季节随着春暖迟早而有先后。珠江流域一般是四——八月,湘江是四月中旬到六月底,长江在四月中旬到七月初,松花江等北方地区,因气候较冷,鱼类在六月底七月初才开始产卵。各个江河苗汛的迟早又跟当地当年的气候有关,春暖则“发江”早,春寒则“发江”迟。
在整个苗汛中,鱼类分批产卵四、五次,第一次叫“头江”或“头水”,第二次叫“二江”或“二水”……“末江”表示苗汛即将结束。每“江”的时间约八、九天。
长江一带渔民习惯按鱼苗出产的时节,分别称为“菜花仔”、“立夏仔”、“小满仔”、“芒种仔”和“霉花仔”(又叫“夏至仔”)。“菜花仔”是在谷雨前后,菜花开时因而得名,此时气温较低,鱼类尚未大批产卵,苗的数量较少,其中夹杂野杂鱼类较多;但“头江”苗体质健壮,便于运输,鱼苗的成活率较高,成长也快。“立夏仔”和“小满仔”期间,气候较正常,鱼类产卵最为集中,鱼苗体壮量多,青、草、鲢、鳙鱼苗所占比例也大,一般认为是最好的“江水”。夏至前后,南方正是霉雨季节。这时鱼苗孵化得快,但体质孱弱,运输中容易死亡。
鱼类产卵繁殖与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每年“苗汛”生产成绩的好坏,往往随气候等情况不同而变化。气候较正常时,苗产就较好,反之则差。
许多地方每年千里迢迢地从长江、西江等地运输鱼苗,不但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鱼苗死亡很多,极不经济。近年来有的地区采用人工创造鱼类产卵繁殖所需要的条件,使它们在池塘里产卵孵化。这是淡水养殖业的一项重大革新。        思文


查看完整版本: [-- 淡水苗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