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短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4月 -> 短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3-04-30 00:00

短评

第4版()
专栏:

短评
美帝国主义在任何事实面前都是敢于抵赖的。美国海盗分子驾驶美国飞机袭击了哈瓦那炼油厂后,在华盛顿公开对记者发表谈话,大谈其如何进行袭击,合众国际社和路透社也都作了报道。可是,你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怎么抵赖。他说:“如果发生这件事的话,我们就会听到关于这件事的消息的。”
那就是说,海盗分子在美国国务院面前大声宣布供状,而国务院发言人却是听不到的;只要老爷说他没听见,那末,罪行就是不存在的了。
可是,参加这次海盗袭击的三个美国人中的一个名叫罗克的,还是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他是在所谓“反共联络组织的战略讨论会”上,把海盗罪行当作荣誉来宣布的;而且当时还有麦克阿瑟将军的前情报人员威洛比少将和参议员蒙特在场。难道这不足证明,美国公开宣布阻止对古巴进行海盗袭击的决定,不过是一纸谎言,这种海盗袭击反而干得更加肆无忌惮了吗?
戴高乐坚持发展独立核力量的广播演说,使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大叫“确是件令人伤心的事”。《纽约先驱论坛报》也伤心地说,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只“留下一个名称”,而唯一救面子的盟国核力量呢,却又被戴高乐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可是,美国国务院却仍然打肿脸孔充胖子,继续吹起一串又一串“乐观得多”啦、“好得多”啦等等美丽的肥皂泡。
应该怎样来理解这样矛盾离奇的迷雾呢?大概从肯尼迪在谈访法问题时流露的复杂心情,可以提供权威的答案。
记者问肯尼迪怎么在他夏天出国访问的路线中不包括法国?他说,他去年已去过法国,现在“根据礼节”该是“法国总统来美国了”。但他马上又说,“或者撇开礼节,我将很高兴地到法国去”。因为,他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最好地讨论”两国分歧。
肯尼迪的心情,显然是痛苦而又忍着痛,失望而又不绝望。因此,为了使傲慢不羁的戴高乐和低声下气的肯尼迪之间,能够出现弥合的奇迹,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当然就应该沉得住气了。


查看完整版本: [-- 短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