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飞针走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4月 -> 飞针走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崔山 1963-04-30 00:00

飞针走线

第6版()
专栏:

飞针走线
崔山
在报上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真有如坐春风之感,顿觉精神世界开阔得多。
“好八连”的战士们人人都有一个针线包。每当老战士复员时,都要精心缝制一个针线包,留给新战友作纪念,要他们“一条线,一根针,和红军战士心连心”。伟大寓于平凡,这个小小的针线包成了革命的“传家宝”。缝缝补补,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的本色,如果说这种缝缝补补的活计不过是“家务事”,那么,这种“家务事”可给我们的革命大家庭增添了无限温暖的情意和瑰丽的色彩!
请看:战士孙世明的母亲从乡下到上海来看他。老人家看到儿子包袱里有补过的袜子,就说:“做得对!到了大地方,可别忘了解放前受的苦。那时候,你妈妈会做针线,可哪有布给你做呀!我不是光打草鞋给你们兄弟几个穿吗!现在有布了,可别忘了咱们会补啊!”应该感谢她老人家教诲我们青年一代的金石良言!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更应该百倍珍惜。“好八连”战士们牢牢记住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所作所为,和人民的艰苦奋斗建设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相一致,所以他们的缝缝补补就不是寻常意义的家务事,而成为革命大家庭里放出异彩的传统作风。
看到儿子懂得做针线,母亲自然比旁人会有更加敏锐的感觉。哪一个母亲不曾为儿子一针一线地缝补过衣物呢?唐朝的孟郊,为了描写母爱的真挚,就曾抓住了母亲为儿子缝衣这个典型形象,写成了著名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然,这首诗所写的亲子之爱和离情别绪,还得打上不同的阶级社会的烙印。在新社会,当儿女要出外谋生的时候,做父母的可以不必为他们的肌肤寒暖而操心,但要为他们的思想健康而操心,时刻惦念着他们会不会受到剥削阶级思想的腐蚀,以致忘了本,变了质,走入了邪途。“好八连”的战士们一贯坚持艰苦朴素作风的事例,正好是我们党培养教育下的革命队伍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社会里,无处不照射着党的“春晖”,青年们要是离开了父母,走出了小家庭的门外,可还是生活在革命大家庭里。他们受到党的亲切关怀和教育,指引他们走着革命的正路,帮助他们抵御旧社会遗留的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使他们身心健康,天天向上。正像战士陶元歧的母亲到上海看到儿子很识大体、很会勤俭过日子以后,十分欢喜地说:“看着你很好,我也放心了,好好干!”这“放心”二字有千钧之重。看来,儿子自己会做针线,这比光是母亲为儿子做针线要强得多!


查看完整版本: [-- 飞针走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