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斯霞和孩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5月 -> 斯霞和孩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文 古平 1963-05-30 00:00

斯霞和孩子

第2版()
专栏:

斯霞和孩子
徐文 古平
不知是谁在斯霞老师的桌上,悄悄地放了一个鼓得饱饱的纸包。她好奇地打开了它,里面是一件毛衣,从毛衣里还滚出来一只大苹果。斯霞抚摸着红喷喷的苹果,好像是亲吻着孩子可爱的小脸一样。
前一天刮大风,斯霞像以往许多次一样,从箱子里翻出了自己的孩子小时候穿的衣服,给穿得单薄的学生加上。现在,毛衣送了回来,还留下一只苹果。斯霞深深地被孩子那颗真挚的心打动了。
斯霞是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师。在孩子们的心里,她既是敬爱的老师,又是最能了解和信任他们的朋友,也是最能体贴和爱护他们的母亲。多少年来,她和孩子们一起,有时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天真的笑声,有时为小白兔的病痛而流出同情的眼泪。在学校的文娱活动会上,这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有时还系着洁白的小围裙,头发上扎起蝴蝶结,两手叉着腰,唱着跳着,扮演着孩子们最熟悉的角色。孩子们都张开嘴快活地笑了,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这位斯老师。
斯霞觉得自己对孩子们负有重大的责任。他们的一言一动,她都仔细地看在眼里。他们的一颦一笑,她也都放在心上。从孩子们的脸上,她可以十分准确地看出谁在用心听课,谁在想着别的事情;谁听懂了,谁还没有完全听懂。她用了全部的精力和感情去捉摸、去理解孩子们。
掌声里的秘密
于虹,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小姑娘。在一年级的时候,普通话讲得就很好,曾经获得全国普通话比赛第一名。她品学兼优,一直是班上出色的“三好”学生。同学们羡慕她,家长和老师喜欢她,而作为班主任的斯霞,却把对她的喜爱藏在心里,更细致地更深切地关注着这棵成长得十分顺利的幼芽。
每次,班上选举什么代表或是小组长,学生们总是用最热烈的掌声拥护于虹。在一次选举少先队队委的时候,斯霞发现大家对于虹的掌声不像以前那么热烈了,也不如对其它几个队委鼓得那么有劲,那么高兴。虽然那次于虹还是当选了,但是斯霞对掌声的变化却引起了注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于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那么细微,那么不易捕捉,斯霞还是在细心地寻找答案。
有一天刚下课,于虹正要走出教室,一个同学喊住她,问她一个问题,于虹嘴一撇,说了声:“你自己想想呗!”小辫儿一扬就走了。在一次作文评讲会上,斯霞表扬了汝小美。同学们有的用微笑,有的用眼神向汝小美祝贺,独有于虹,她神情沮丧,小脸涨得通红,不高兴地低着头……,斯霞又从于虹的家长那里,知道了更多的类似的情况。
有一次,斯霞特意把于虹叫到自己的身旁,亲切地问道:
“当你普通话获得全国第一名的时候,同学们是不是不高兴?”
“没有!”孩子瞪着大眼睛,奇怪老师为什么突然提起一年级时候的事情来。
“同学们知道你的普通话得了全国第一名,大家都很高兴,不仅班上同学高兴,全校同学都高兴。大家为你高兴,也为你给集体争得荣誉而高兴……”于虹听着老师这番话,再也不敢正眼向老师看一下,她明白了老师话里的意思。这时候,斯霞又进一步耐心地启发于虹——一个好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困难?自己成绩好,对不如自己的同学应该怎样?当别人赶上自己超过自己的时候,又应该怎样?——她让于虹自己去思索和理解这些问题。
讲课的时候,斯霞讲到那些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甚于关心自己的动人事迹,便特别注视着于虹脸上的表情。
于虹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女孩子,是懂得珍惜荣誉的。有一次,在《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作文中,于虹写道:“……雷锋的一生是多么光辉灿烂啊!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闹个人情绪,任劳任怨。而我呢,只管自己好,不管别人。比起雷锋来,我是多么惭愧。”
当于虹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时,她在行动中也已经注意改正了。
一次下课的时候,于虹正要和伙伴们去踢毽子,忽然看到刘国兰在座位上嘟着小嘴发愁,她就丢开踢毽子的事,连忙跑过去看刘国兰,原来老师刚才讲的,刘国兰还没有弄懂。于虹就把自己所理解的全部告诉了刘国兰。她惟恐自己讲得不清楚,翻来复去地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下一堂的上课铃响了,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在于虹的幼稚的心田上,如果说曾经有一点灰尘遮住了的话,那么,在它还没有堆积得很厚和很牢的时候,已经有人把它轻轻地吹散了。
一把特殊的钥匙
斯霞的班里新来了一个小男孩李康康,听说他在幼儿园里是出名的“小皮王”。刚来学校不久,就和算术老师顶撞起来。斯霞知道了,但她从不根据一两件事情来断定孩子的优缺点。
她发现康康很勇敢,但是他有时把冒险也当成了勇敢,在马路上拦汽车。康康喜欢劳动,但就是粗心大意,常常把事情弄糟了。可不是吗?有时身子一歪,碰破了橱门上的玻璃,胳膊一伸,把碗打碎了。折被子时,一阵旋风似的,被角一下子把床头小桌上的一杯牛奶掀到地上去了。好心帮妈妈去买油,一路上,他高兴地敲着瓶子,快活地唱着,回来时,油瓶的长颈子断了。
康康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小动作多。教师提问,他不举手就发言,教师让别的同学回答问题,他也从中插话。
康康的功课怎么样?他聪明,理解能力强,毛病也是粗心大意。做作文时,错别字、掉字特别多。自己完全懂得的算术题,常常是式子列得对的,就是答案算错了。
斯霞也看出了康康的苦闷。为什么妈妈总是把他管得紧紧的?为什么老师到广播电台去讲课录音,总是不把他带去呢?为什么他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呢?
真正了解了孩子,也就找到了诱导孩子的办法。针对李康康这样的性格,斯霞设计了一把特殊的钥匙。
有一次,斯霞对李康康说:“请你倒杯水给我,小心点,不要泼在身上。”康康高兴了,因为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客气地同他讲过话。他眨着好奇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倒了一杯水递到老师桌上。斯霞高兴地说:“谢谢你,做得很好。”
斯霞改作业的时候,请李康康帮助她把一本本作业簿打开,全都翻到当天要批改的那一页,然后整齐地叠在一堆。康康耐心地照着老师吩咐的做了。虽然这比起在操场上扔石子,跳沙坑来,是多么枯燥,但这是老师叫他做的,帮助老师做事,该是多么令人高兴,怎么能不做好哩?
在康康打开自己那本大楷练习簿时,斯霞发现上面有个字写错了。马上对他说:“李康康,慢点翻,你把刘若愚的本子找出来对一下,看看你有没有把字写错?”康康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自己的字和刘若愚的字对照起来。他的脸红了。老师亲切地对他说:“以后写字可要细心哩,你看,刘若愚的字写得多好,又端正,又好看。”康康低着头不说话。从这以后,他就暗暗地学习刘若愚的字,一笔一划,规规矩矩。大家都说康康在变了。
后来,斯霞更把一些一不小心就要闯祸的事情交给李康康去做。譬如:叫他到楼上把眼镜拿下来,或是把热水瓶送到楼上去……。每次,康康都做得很认真,从来没有闯过祸。
李康康进步了,他的妈妈高兴地到处宣扬:康康现在是
“粗中有细”了,钉扣子也能自己钉了。老师和同学也改变了对康康的看法。算术老师应邀到广播电台讲课录音时,康康也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一起被挑选去参加,这对康康来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大雨中的考试
李庆莲从小失去了妈妈,爸爸像宝贝似地疼爱着这个最小的女儿,当然也希望给孩子找到一个最优秀的老师。正巧,李庆莲被编到斯霞的班上来了。
李庆莲进校不久,学校给孩子们检查身体。轮到李庆莲了,斯霞帮助她脱衣服。脱下一件大衣,一件厚棉袄,又是一件小棉袄,里面还有一件毛衣,还有棉背心,毛背心……。头上帽子也戴了三顶,皮帽子里面有毛线的,毛线的里面还有绒布的。为什么孩子穿这么多衣服?这引起了斯霞的注意,她决定去作一次家庭访问。
斯霞发现李庆莲在父亲的温暖怀抱里,被惯得太娇嫩了。吃饭要大人喂,上学还要爸爸接送。
这孩子平时特别喜欢斯老师,一天到晚像个“小尾巴”似的,牵着老师的衣角,跟在老师后面。下课了,跟着老师出教室。老师改作业,她就爬在老师背上。有时,还用小嘴亲亲老师的脸,亲昵地喊声“妈妈”。斯霞心里明白,这孩子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她毫不迟疑地承担起这双重的责任来。
其实,斯霞比一个普通的母亲更懂得怎样去爱孩子。她觉得应该让这棵过分纤弱的柔枝,慢慢地离开温室,承受阳光和雨露的抚育,变得茁壮起来。有一次,斯霞给李庆莲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失去了双手,却练习用胳臂拿笔写字。他顽强地坚持学习,终于每门功课都得五分。他还积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所以他不仅学习好,并且劳动和身体都很好。为什么这个孩子会有这样惊人的毅力呢?斯霞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不愿光吃不干活,他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她又接着说,我们现在有一双好好的手,就应该什么事都要学着做,要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李庆莲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就再也不要别人喂饭了。
上课时,斯霞常常提出一些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让李庆莲回答,锻炼她大胆地在大家面前发言。有时,还让她当值日生。下课后,斯霞要同学们带着她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劳动时,先让李庆莲在室内扫地、抹桌椅、擦黑板,后来又让她到室外去拔草、浇菜、拣石子。渐渐地,李庆莲能够离开老师了,上学也不要人接送了,和同学们也经常在一起乱蹦乱跳,再也不是一个特殊的学生了。
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斯霞赤着双脚,在学校门口,把学生们一个一个地背过被雨水淹没了的马路。后来,斯霞忽然想起了李庆莲,怎么没有看见她呢?这么大的雨,没有人来接,她跑到哪儿去了。斯霞顾不得疲劳,冒雨赶到李庆莲家去,没想到这个孩子已经安安稳稳地坐在桌边吃晚饭了。
李庆莲大雨中不要老师护送就独自安然回家,这件事在斯霞心中引起了两种反响,她一面为没有照顾好孩子而感到难过;一面却又暗地里欢喜,因为这株娇弱的小花,毕竟通过了一场严格的考验,在暴风雨中挺立起来了。
斯霞生来是一个纯朴、爽朗的人。当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很自然,很舒坦。在和孩子们相处中,她深深感到自己工作的对象是天真的孩子,是一颗颗纯洁、稚嫩的心,因此对自己的职业觉得很有意思。在旧社会,她曾经拒绝了亲戚给她介绍的那种只拿钱不干事的“轻快”的职业,从十八岁开始,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
一九五六年,斯霞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的理想,更加照亮了她的心。为共产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这是多么重要的事业。她觉得能够为这个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是最大的幸福。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难忘的童年,而童年时代作为知识和生活引路人的老师,又常常是和宝贵的童年一样不可分割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千百个孩子的心目中,斯霞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
(新华社)


查看完整版本: [-- 斯霞和孩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