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道是无情却有情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6月 -> 道是无情却有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江之水 1963-06-29 00:00

道是无情却有情

第6版()
专栏:

  道是无情却有情
  江之水
在《解放军报》上看到一篇《将军的儿子》,说解方将军有个儿子叫解伟,生在白区,当时由于父母革命任务在身,便把儿子寄养在那里。直到十二岁那年,他才回到父母的身边。
儿女久别,骨肉情长,父母哪有不疼之理?何况父亲又已经是一位副司令员?于是这个在白区长大,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熏陶的少年,想当然地准备依赖父辈打出来的天下,做他的“少爷梦”了。
父母看出儿子的心思,结果商定几条对策:一不给儿子钱用;二不准儿子跟父亲一道吃小灶;第三条是送他到警卫连去当小兵。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解伟觉得自己的“少爷梦”是做不成了,最后竟写信正式声明断绝父子关系,理由是:父母对他太“无情”了!
解伟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偶然的,他生长在白区,长久远离革命家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阶级的烙印深深地印入他心灵的深处。他在看待父母关系时,没有逃出资产阶级的一套伦理观念。资产阶级父母对待子女“饭来张口,钱来伸手”那套办法,他看作是天经地义,永不可没的常理常情。现在,父母不但不娇生惯养他,而且有意让他去吃苦头,如此这般,岂不是无父母之情,无家庭之温暖吗!
这自然是剥削阶级的一种人生观。
那么,难道无产阶级就没有父母之情?解方将军对那自持有理、振振有词,一心要断绝父子关系的儿子说得好:“我和你不仅是父子关系,还是革命前辈和后辈的关系。”一语道破,不同的阶级对“情”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无产阶级看来,父母子女除了血统亲属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同志关系,一种革命的阶级关系。这种情谊远远超过了家庭亲属之间的感情,是最真挚,最崇高的感情。这也是用无产阶级观点分析问题,认识家庭关系所能得出的必然结论。正基于此,所以将军和儿子之间才有了矛盾。儿子要在父母身上寻的是资产阶级家庭的体贴和父母之情,父母却不给儿子这种实际上是戕害子女的温情,却给他以真正的关怀和教育,坚持把他放在劳动中间去锻炼,让他成为普通的一个劳动子弟,让他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的思想,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好继承革命的事业。这种关怀和教育貌似无情,却寄托着最大的深情厚爱!
今天社会上的阶级斗争还没有消灭,资产阶级思想还不断散布着影响,侵蚀着人的心灵,争夺着下一代,如果我们不主动地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乘虚而入,把下一代拉向他们的一边,《将军的儿子》的故事,正是这种斗争的反映。试想,如果作父母的抛开无产阶级观点,一任挥洒所谓父母之情,满足了儿子当少爷、特殊化的要求,那么我们造就和培养出来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接班人,便颇堪忧虑了。
值得高兴的是解伟终于走上了正路。他在离开学校之后,又奉父母之命在北大荒农场劳动了两年,如今已经参加工作,并且已经是一个中共预备党员了。当年解伟初到北大荒时说:“要不是这个家庭,我不会来受这个苦!”我想,他如今一定会以有这样一个“无情”的家庭而引为骄傲。年轻子弟追求于家庭和父兄的是什么样的情,作长辈的又该给予子弟以什么样的情,《将军的儿子》这段故事很可以供人咀嚼和深思。


查看完整版本: [-- 道是无情却有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