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文化下乡画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6月 -> 文化下乡画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毕克官 1963-06-30 00:00

文化下乡画记

第6版()
专栏:

  文化下乡画记
  毕克官
借小人书
歇晌时,朦胧中听到一种
“嘁?嘁?”的声音。“又是什么虫子在爬了!”我想。
“嘁?嘁?”的声音继续响着。我不想理它,随意翻了个身,无意中瞟了一眼。哦!哪里是什么虫子爬,原来是两个孩子悄悄地掀开了门帘,向屋里窥视着。当他发现我已经醒来时,胆怯而又略带歉意似的从小嘴里吐出一句话:“您借小人书么?”
也许是自己想了许多,对这打搅午梦的声音感到兴奋得很。你想,这个山沟过去是十年十旱,能耕种的土地又紧攥在地主的手心里,人们连饭还吃不上,哪里谈得上什么文化生活……。解放了,人们经过多么大的努力呵,才认得了几百个字,而一旦体味到文化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时,其渴望的心理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当这些山沟里的孩子们一旦有了自己的“图书馆”,里面经常摆着二三十本小人书、画报什么的,他们怎么会愿意离开这个门口呢?
面对着这样的读者——大人和孩子们,我(就算“图书馆”的管理员吧!)即使是睡意再浓,往往也会消失了。因为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现象啊!
剧场以外
小学校今天忽地喧闹起来。评剧团在演出《夺印》。
我走到校门外,看不到一个人影儿,想是社员们都被紧张的剧情吸引去了。我所不解的是学校门口拴着的那十几只驴子。莫非驴子也来听戏么?
倒是一位大娘把我的疑团解除了。她骑着驴子进得村来,走在学校门口停下来……。我这才恍然,驴子原来都是送主人来听戏的。就拿那匹仰起头的——老大娘的一头说吧,刚才就实实在在地走了三十里路。我不禁想:它们的主人可真有瘾啊!然而,也只有到了山村后才算真的理解到老乡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瘾头,才不再为这种自几十里路外骑驴来看戏的事而大惊小怪了。
“哪儿去买”
我接触过不少美术评论家,也曾经诚恳地听过他们精辟的艺术见解。然而,接触到像画面上这样的美术评论家还是第一次。听到他们发表的许多新鲜的见解,也是第一次。譬如:
这位大嫂指着几幅素净的套色木刻花卉说:“这画画的多水灵!怎么没有卖的呢?”
这位大伯很喜欢几幅油画历史画。当有人问他过年时会不会买来张贴时,他奇怪地说:“怎么不买?!可是到哪儿买去呢?”
有人以几张画为例,说老乡就喜欢传统年画样式的画;却引出小队会计(高小学生)的不同意见:“那可不见得,这要看什么人买画了。”……
怎样才能使美术工作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某件作品农民喜爱不喜爱?在城市里我也曾和同志们讨论得很热烈,但心中却无数。到了乡下,似乎思想上豁然开朗起来了。
美术评论家和画家们,把你们的稿纸和画板搬到乡下来吧!听听这些“权威”的美术评论家的议论吧!
学了就干
夜晚九点钟,给民兵连的同志们放完了幻灯《雷锋》。待两位热心人帮我拾掇完了场地时,小山村已经睡得很沉静了。倒是在我往回走的路上,响起了一阵喧闹声。仔细一看:这不都是刚才看幻灯的观众么?怎么都肩起镐头,乐哈哈地,要往哪儿去?
第二天大早,我在村头发现了一片新土,正散发着泥土的清香。这才知道,原来昨晚演完了幻灯,一部分民兵受到雷锋同志先进事迹的鼓舞,提出当晚趁着月光开出一小片荒地,要抢种玉米呢!
我心想,老乡们真是最讲实际的人,说学就学,学了就干!
六月写于一渡河大队(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文化下乡画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