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扁担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6月 -> 扁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董善元 1963-06-30 00:00

扁担

第6版()
专栏:

  扁担
  董善元
听得枝头好鸟唱起晨曲,我马上从床上跃起,推窗一看,供销社的老王正在院子里收拾他的货郎担。见我起来,便带笑说:“正想喊醒你哩,咱们早点动身好不好?”我有事到汉川村去,道路不熟,所以和老王搭伴同行,他要早点走,我当然同意了。
我来到院里,观看老王的货郎担。这副担子就像一爿小杂货铺,既有油盐酱醋,又有针头线脑,甚至还有机械零件和电料。老王正在掂挆,拿起这个,放下那个,颇有些为难的样子。我插不上手,便主动问他:“我帮你干点什么呢?”老王打量了我一眼,用试探的口气说:“你能捎上那捆扁担吗?”我顺着他的眼光看去,扁担在墙角里戳着,大约有十几条,捆得整整齐齐。我拿起来掂了掂,不过三几十斤重,便痛快地答应:“没问题!”老王喜形于色:“谢谢你,这样我就可以带上今天应带的全部货物了。”我看到这捆扁担两端都装上了铁钩,便问:“前些天县委不是在汉川村开过水利化的现场会吗?干嘛还买挑水的扁担呢?”老王没有解释,只说:“需要吗,已经买去一批了,现在正挑水栽白薯,这是昨天晚上打来电话找补的。”
老王的担子够重的,压得扁担两头弯,但他的脚步扎实而坚定,走起来一闪一闪,很有节奏,似乎并不太吃力。我这捆扁担可真不好扛,在肩上来回骨碌,硌得生痛。后来老王帮我把扁担分成两捆,做成一副柴担子似的挑子。这一来果然轻便多了,我也和他一样轻捷地走上山径。
我不禁信口唱起了山歌:“一条扁担软溜软溜溜呀……”山歌一唱,爬山都觉得轻松。老王对山歌很感兴趣,他说:“这支歌很有深意啊,咱们的担子正是迎着花红柳绿的光景前进哩!”
这样的话我记得曾经听过的,那正是学这支歌的时候听我们的领导同志谈的。记得那一年也是暮春时节,我们单位组织干部下乡参加抗旱斗争。在挑水点种的时候,水源远、水桶大,我们这群缺乏锻炼的小伙子不免有些发怵。但是六十来岁的领导同志却抄起扁担带头挑水,并且教我们唱这支《一条扁担》。我们也都卯足劲跟上去,歌声赶走了发怵的心情。休息时间,他为我们讲革命斗争故事,讲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千百万群众挑起扁担运粮支前的情况;他教给我们挑上扁担怎样走路,告诉我们“先得心里有劲,才能肩上有劲”;他还和我们谈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并且意味深长地说:“练好肩膀不光是为了挑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扁担的使用范围会缩小起来,但是我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却是永远要继承和发扬的。”这些记忆一下子鲜明起来,于是我源源本本讲给老王听。他听了兴奋地说:“对,太对啦!现在水利化刚刚开了个头,扁担是不能一下子撂下的。”
我们登上山梁,峰回路转,汉川村出现在眼底了。这是一条几十里长的山沟,青山对峙,幼树成林。远远望见一座明镜般的小型水库,泻下一泓碧澄澄的清流,电力扬水站通过长龙似的管道引水上山。层层梯田都变成了水浇地,真是渠道纵横、阡陌如画。我不由得夸赞水利化的成绩。老王说:“水是宝贝啊!谁都知道汉川村是老缺粮区,地势高,雨水存不住,遇到大旱,土层板结龟裂,秧苗都被活活烫死。解放以后实行了水土保持,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抗旱斗争,年年担石头、垒地堰,挑水点种,人们的肩膀磨起了厚茧,粮食也由自给达到有余。公社化以来,打了深水井,修了水库,更是一年一个样。去年架上电线、建成扬水站,才出现了这样的新面貌。”
我们挑着担子走下山来。老王指点着路旁的梯田,向我介绍巧用地形的灌溉方法。听老王谈到这些,我又不禁想到了肩上的扁担,便问:“既然这样,怎么还用得着扁担呢?”老王说:“在这个问题上还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呢!去年修建电力扬水站的时候,就有不少社员主张一步登天,向国家多贷些款,一下子全面实现水利化,甚至有人竟把几十条扁担锯成椽子盖牲口棚使用了。公社党委发现了这种思想,马上进行了教育,开展了‘站在家门口,望到天安门’的讨论,大家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是任重道远的,当前咱们的水库还不够多,国家的电力还不够用,不能光顾自己不管全面。最后意见一致了,大家决定努力节约用水,把水和电匀给兄弟队一些。他们向党委表示了决心:暂时决不放下扁担!你看,这扁担变成教材了。”
迎面跑来一个小伙子,高声招呼:“王大叔辛苦啦!队长让我来迎接你,今天送来的这批扁担拨给我们青年队使用了。”说着向我道了声谢,接过我的扁担挑子,飞也似地挑走了。


查看完整版本: [-- 扁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