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地下核桃”——油莎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7月 -> “地下核桃”——油莎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邓玉诚 1963-07-30 00:00

“地下核桃”——油莎草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地下核桃”——油莎草
油莎草(拉丁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L.)原产北非,是莎草科、莎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块茎含有脂肪、糖、淀粉和蛋白质等,香甜可食,具有核桃仁的味道,所以在国外被誉为“地下核桃”“地下扁桃”。
为了开辟新食用油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在一九六一年试种了由保加利亚引进油莎草块茎。一九六二年林业土壤研究所在沈阳地区和内蒙古哲里木盟,也试种了这种植物。这两个地区试种的油莎草,生长都很好,亩产鲜块茎两千斤左右。除去水分(占百分之六十),以含油量百分之十四(沈阳产的块茎)至二十九(北京产的块茎)计算,一亩地能产油脂一百至一百五十斤以上。
油莎草的块茎通常为椭圆形,长约一点五至三厘米,宽约一点六厘米。据国外资料介绍,块茎含有油脂百分之十至三十六、糖百分之九至十九、淀粉百分之二十七至四十、蛋白质百分之五至七,还有少量灰分等。油脂的理化性质似花生油。
油莎草的用途很广。块茎可以榨油,还可以生吃、炒熟吃,或制作乳浆、糖果、糕点等。榨油、制乳浆后的残渣可作饲料或造酒。茎叶可以作饲料、编织原料。
油莎草耐干旱,不生病虫,栽培管理也比较简单。一般在五月中旬播种,八月初旬形成块茎,九月下旬收获。块茎均匀分布于四至七厘米的土层间。块茎的体积小,又不能与地上部同时拔出土层,所以收获时费工。风干的块茎因糖化而变得香甜。留种用的块茎,冬季应贮于摄氏二至五度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植物室 邓玉诚(附图片)
油莎草植株
 (冯金环绘)


查看完整版本: [-- “地下核桃”——油莎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