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他们建设工厂,也播种友谊——访问几内亚卷烟火柴联合工厂工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09月 -> 他们建设工厂,也播种友谊——访问几内亚卷烟火柴联合工厂工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翊 程良平 1963-09-30 00:00

他们建设工厂,也播种友谊——访问几内亚卷烟火柴联合工厂工地

第5版()
专栏:几内亚通讯

  他们建设工厂,也播种友谊
  ——访问几内亚卷烟火柴联合工厂工地
  新华社记者 杨翊 程良平
我们来到这个大西洋畔的西非城市——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以后,就听到人们经常谈论“二十四公里工地”这样一个新颖的名字。再一打听,原来它就是中国正在援助几内亚建设的一座卷烟火柴联合工厂。于是,我们很快就去访问这个位于科纳克里东南二十四公里处的建设工地。工地负责人热情地接待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一座座矗立的厂房结构。最突出的一座是面积三千多平方米的卷烟车间。在它的东南,有两座面积相仿的建筑物,这就是正在建筑中的未来的火柴车间。在它们的四周,还有卷烟仓库、火柴仓库、化学品仓库和修理车间等大大小小的建筑群,它们的结构也都完成了。
工地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个现代化的工厂是根据中国—几内亚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由中国设计并由两国联合施工的。工厂占地约五公顷,建筑面积达一万五千平方米。建成以后,工厂每年可产香烟二千四百万包(二十支装),火柴四千五百万小盒。
在工地的临时办公室里,工地负责人向我们谈到了这个工地闻名远近的原因。他说,这个工程是今年三月下旬才开始施工的,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完成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结构,在过去渺无人迹的海滨树立起一座现代化工厂的雏形。大家公认这种建设速度是惊人的,成绩是显著的。经过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二十四公里工地”的声名很快就传遍了几内亚。
据工地负责人说,“二十四公里工地”在短短几个月内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是同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几内亚工人的冲天干劲与紧密合作分不开的,是同在中国专家帮助下,几内亚工人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分不开的,也是同几内亚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分不开的。
工地负责人告诉我们,在他们施工过程中,曾经碰到过许多自然条件、材料供应和其他方面的困难。譬如,由于离城较远,这里缺水、无电,连砂子和石子也比较缺乏,而且气候炎热,有时地面温度高达摄氏六十度。施工以后的第三四个月,又碰上热带可怕的雨季,整日倾盆大雨或阴雨连绵。但是这些困难不但丝毫没有吓倒中国专家,相反地,更激励他们发扬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为了支援兄弟的几内亚人民的建设事业,各种困难都被中国专家一一征服了。
在这个土地上工作的几内亚工人最多时有五六百人。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现代化工业的重任,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建设热情很高,劳动十分积极。一个爆破工能够端着二十公斤的风钻忘我地连续工作八小时。同时,为了加快工程建设速度,他们还积极地向中国专家学习各种技术。大家赞许“二十四公里工地”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几内亚工人的技术提高很快。这有力地说明了几内亚工人的智慧和勤劳的美德,粉碎了白人种族主义者诬蔑几内亚工人“懒”和“笨”的谰言。
几内亚政府对于卷烟火柴工厂的施工建设给予各种可能的指导和帮助。譬如,经济发展部长伊斯梅尔·杜尔和政府其他负责人经常来工地视察;有关部门在目前几内亚某些器材一时缺货的情况下,总是优先供应“二十四公里工地”所需用的材料和其他器材。
许多几内亚朋友认为,中国援助几内亚建设工程的特点之一,是帮助几内亚建设生产性的项目,有利于几内亚发展民族经济,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压榨,有利于促进几内亚走向自力更生,而不像某些国家一样,只搞些消费性的项目。中国援助的卷烟火柴联合工厂建成后,几内亚就可以完全不进口外国香烟和火柴,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同时,这个厂潜力很大,如果每天实行两班制或三班制工作,还可以大量出口香烟和火柴。
几内亚工人们还通过中国专家的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中国专家组负责人和干部亲自参加劳动以及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的国际主义精神,亲身体验到中国对几内亚的援助是真诚无私的。一位几内亚负责人马撒尔·马撒对我们说:“中国专家同我们在一起工作,从来不分高低、不摆架子。中国专家积极培养我们的技术工人,就是给我国人民的最好礼物。因为这些技术工人将来就可以在别的工地上带动工作”。
在今年六月间,几内亚共和国总统杜尔在议长、各部部长和民主党政治局委员们陪同下,参观了这个工地。参观后,他对中国专家的工作表示满意。杜尔总统指出:“中国的援助是真诚无私的。中国帮助我们建设的卷烟火柴联合工厂的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高”。
我们在“二十四公里工地”上漫步时,到处听到中国专家和几内亚工人们彼此用中国话“你好!”来打招呼。据工地负责人告诉我们,几内亚工人们对中国专家的名字一般都能叫出来,而且还亲切地称呼“老张”、
“老李”。中国专家们在进行操作时,几内亚工人们常关切地用中国话喊:“小心一点!”中国专家也认真向几内亚工人们学习他们的语言——苏苏语。
的确,在这朝气蓬勃的工地上,到处洋溢着中几两国人民之间亲如兄弟的情谊。在工作上,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互相帮助。每逢休息日,中国专家的宿舍里总是挤满了几内亚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有的邀请中国专家出去玩,有的给中国专家送来一些香蕉和其他食品。有的来找中国专家传授技术,专家们也耐心地向他们讲解。
中国专家组在工地上设立的医务所,不仅为中国专家治病,而且也给现场的几内亚工人及其家属、甚至附近的居民免费治病。许多人在痊愈后,特地跑来向两位中国大夫一再称谢。
“二十四公里工地”的中国专家们,在劳动中已和几内亚的工人和居民建立起亲如手足的情谊。正像一位几内亚朋友所说的,这是战友的情谊,兄弟的情谊,它将永远像大西洋碧蓝的海水一样明澈、深厚,也像屹立在大西洋岸边的岩石一样,经得起波涛的冲击和年月的考验!(附图片)
我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正在援助几内亚建设一座卷烟火柴联合工厂。在共同劳动中,中国专家们和几内亚的工人、居民建立起亲如手足的情谊。图为工地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杨翊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他们建设工厂,也播种友谊——访问几内亚卷烟火柴联合工厂工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