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10月 ->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竺可桢 1963-10-30 00:00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第6版()
专栏: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竺可桢
梁思成先生在九月二十三日的《人民日报》上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要把现用案头日历上的节气如立春、立秋等从下半页移到上半页去。这倒是一个可以商讨的问题。
思成先生说做日历的人这样把节气放在下半页,是有点“故弄玄虚”,对这点我是有不同意见的。据我个人推想,日历上之所以这样安排无非是一种传统的习惯。譬如今天是十月三十日,日历上面是“——1963——,十月大,30,星期三”,这统是西洋历法传进来的数据,可说是新历。下面是“癸卯年,十四(日),九月大,九月二十三立冬”,这统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旧历。我们要知道,中国旧历是一个阴阳并用历,不是纯粹的阴历。西洋人只知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没有立春、立秋、寒露、霜降等名目,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所谓二十四节气。从公历纪元前四十六年,罗马恺撒建立阳历以来,除稍改动外,西洋各国应用已达二千年之久,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统跟太阳为转移,所以西洋也没有二十四节气的需要。只有我们旧历以阴历为主,所以才有附设二十四节气的必要,以使农民及时地知道清明下种,谷雨栽秧。所以日历如此安排并不是故弄玄虚。
为了进一步商讨,我们不能不简单地谈一谈新历和旧历发展的过程。
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国,最初统是用阴历的。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所以把二十九天或三十天称为一个月,把十二个月称为一年,便成为古老国家最初的年历。但是阴历一月之长,即月亮绕地球周期,约为二十九天半,而太阳年一年之长,即地球绕日的周期约为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十二个月为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者三百五十五天,与太阳年相差几乎十一天。过了十多年,就有六月降霜下雪,腊月挥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古代国家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就发现纯粹用阴历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为了解决这阴阳历的矛盾,古代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放弃阴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阳回归年,即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年分为十二个月,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闰年三百六十六天,四年一闰。这是公元前四十六年西洋罗马所采取的办法。另一办法是找出阳历年的
日数和阴历月的日数两者之间最小公倍数,这就是我国古代颛顼历的十九岁七闰的办法。因为阴历的二百三十五个月的日数却等于十九个阳历年的日数。据日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的考据,十九年七闰的办法是我国春秋时代已经应用的。我们古代从最早的颛顼历以及汉朝太初历、四分历统是依照此法安排的。但这一安排虽可以调和阴阳历,不至于冬夏倒置,但平年三百五十四天,闰年三百八十四天,一年中节气仍然可以相差一个月,对于农业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够精密,所以到了战国末年又建立二十四节气,和阴历相辅而行。到了东汉时代又发现一节一气尚有十五天多的间隔,才又创立一年七十二候。这是我们旧历发展的经过。现在思成先生所提出的问题是: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应该挂到阴历的账上去。但从历法的发展看,恰恰是我们旧历是阴历才有把节气注明的必要。照思成先生的建议可以避免一般人以二十四节气为阴历的误会,但却有把旧历和新历混淆不清的缺点。
从思成先生对于日历的合理化建议,我们可以进一步来问,我们旧历既已过时,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完全用新历即西洋现行的格里高莱(GREGORY)历法呢?困难在于旧历在我国已应用了二千四五百年,首先,我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有了二十四节气已能初步把握农时,没有不便的感觉。在这点上思成先生的建议可以起一定作用,使农民慢慢地了解现行新历比旧历的优点。其次,人民群众从幼年时代朝夕所企望而富有诗意的节日如除夕,春节,上元灯,寒食踏青,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九登高等一旦废除,不免可惜。三则各种宗教如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等重要纪念日也是用阴历来计的。四则潮水的涨落是跟阴历为进退的,所以从事渔业和海洋航业的人,阴历还是有用。最后,现用阳历也不是尽善尽美,为了合理化,有彻底改革历法的需要。
新历即现行阳历的缺点在哪里呢?有人以为格里高莱历是纯粹阳历,其实不然。它和我们旧历一样也是阴阳历并用,不过以阳历为主罢了。在我们日历上如今天十月三十日便写着“十月大,30,星期三”。这星期三就是从阴历来的。以七天为期的礼拜是与太阳毫不相干的。古代犹太人从新月初上起就数到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和二十八天,作为四个周,并要每周休息一天。七天一礼拜制从犹太逐渐分布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国,在现行格里高莱历里,星期仍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格里高莱历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这七天为一周的星期。因为七既不能把一个月的数字三十或三十一除尽,也不能把一年的天数三百六十五或三百六十六除出一个整数。阳历年平年有五十二个星期多一天,闰年多两天。这样月份牌得每年改印,甚至影响工厂、学校和机关作息时间的安排。若是改成十天为一周或六天五天为一周那就便当多了。更可怪的是旧历虽是阴历,但我们节气如清明、谷雨却是阳历。而西洋的若干节气如所谓外国清明(耶稣复活节)因为宗教传统的关系,反而用阴历的。
新历月份大小的安排和月份称呼也是不合理的。在六月以前单月是月大,双月月小,七月以后又是单月月小,双月月大,容易引起混乱。同时一月份有三十一天,而平年二月份只二十八天,相差三天之多,工厂发工资、计房租,各月平均计算就显得不公平。在统计上,如气象学上计算各月的雨量一月份和二月份就不能同样看待。目前西洋月名的称呼,从九月至十二月,无论英、德、法、俄各国文字均属名不符实。所以如此种种不合理原因统是由西洋历史上传统的习惯所遗留下来的。在罗马恺撒皇朝以前,罗马历法原来用的是阴历,一年十二个月,月大和月小间隔着。月的名称也是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和中国一样依次排列,但历法极为混乱。十八世纪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说:“罗马的将军们常在疆场上打胜仗,但是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许多胜仗是哪一天打的。”待公元前四十六年恺撒当权时根据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斯的建议改用阳历,把单月作为月大三十一天,双月作为月小三十天,在平年二月份减少一天为二十九,并把原来的十一月改为岁首,把原来一月推迟成为三月,依次类推,而且把原来的五月的名称(Quintilis)改为(July),即今日之阳历七月,以纪念恺撒(Julius Caesar)。据传说恺撒死后,其外甥奥古斯都(Augustus,屋大维)执政,当上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他把原来的六月(Sextilis)改称为奥古斯脱(August),即今之阳历八月。又以八月原是月小,从二月那边移来一天把八月也变为月大,使二月在平年只剩了二十八天。又将八月以后的单月改为月小,双月改为月大,但是八月以后的月名依旧保存恺撒改历以前的名称,所以阳历九月至今西文仍称为七月,十月仍称为八月,如英文九月是September,这Sept在拉丁文中是七的意思。
这样名称错乱,月份大小不齐,又加上不合理的七天为一星期的办法,实在很有改进的必要。过去在西洋曾有成百上千的人主张改历,但始终因为限于习惯,积重难返,加以天主教、耶稣教教会种种规章,总无法受到重视。在法国大革命时代,曾一度改用法兰西共和历。这共和历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以秋分为岁首,每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以一旬为一礼拜。每年年终平年有五天,闰年有六天为休息日。这是依照法国当时数学家孟箕和天文学家拉葛兰奇的提议而订定的。这比较现行阳历确是很大改进。但法国革命失败后,共和历也只应用了十四年工夫,于一八○六年年初便被废除了。
在二十世纪科学昌明的今日,全世界人们还用着这样不合时代潮流,浪费时间,浪费纸张,为西洋中世纪神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格里高莱历,是不可思议的。近代科学家已提了不少合理的建议,英国前钦天监(皇家天文学家)琼斯甚至写进天文学教科书中来宣传改进现行历法的主张,但是两千年颓风陋俗加以教会的积威是顽固不化的,不容易改进的。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本其革命精神,采取古代文化的精华而弃其糟粕,才会有魄力来担当合理改进历法这一任务。唯物必能战胜唯心,一个合理历法的建立于世界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查看完整版本: [--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