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一封信看新人的成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11月 -> 从一封信看新人的成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3-11-29 00:00

从一封信看新人的成长

第2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从一封信看新人的成长
高长富的妻子祁秀章,婚后不久就双目失明,这当然是很不幸的事情。在旧社会,穷人没有地位,女子低人一等,残废人更是受人嘲笑和歧视,像祁秀章那样一位残废的劳动妇女,必然要陷入无边的苦海,愁恨终生而无法自拔。可是,在新社会,人们却不是嘲笑她、歧视她,所有碰到她的人都热情关怀她,尽力帮助她,使她感到莫大的安慰和无限的温暖。在各方面的帮助和鼓舞下,她忘记了残废的痛苦,人残心不残,决心为社会主义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她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力求进步;她顽强地学会各种家务劳动,来消除丈夫的后顾之忧;她不仅从生活上而且从思想上去帮助自己的丈夫,求得共同进步。她成为高长富的好伴侣,成为一个模范的职工家属。在旧社会,人们几曾见到一个盲人能够这样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是在新社会,这样的人却到处可见。很多身残心不废的人,在新社会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各个岗位上,尽其所能,有的成为生产能手,有的成为著名演员,有的成为等级运动员……这些人物的成长,是新社会新人辈出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新社会新气象的一个突出的表现。
高长富本人,是一个丈夫的好榜样。在旧社会,男尊女卑,家长是“一家之主”,丈夫是“天字出头”,妻子是低人一等。高长富是怎样对待他双目失明的妻子的呢?他不是把她看作低一等,而是把她看作自己的阶级姐妹,同情她,体贴她,积极帮助她进步。虽然妻子刚失明的时候,他自己也很痛苦,但是,他能将心比心,想到妻子的痛苦比他更大,于是,在家庭中,他把很多家务劳动担当起来,以减轻她的负担。经过十几年的考验,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不衰。在旧社会,人们几曾看到这样的夫妇关系?可是在新社会,这样互敬互爱、团结互助的家庭越来越多了。这是社会主义新人用社会主义道德处理家庭关系的生动的表现,是改变了几千年来封建和资产阶级家庭的种种旧习惯以后出现的新气象!
从这封来信中,我们不仅看到一个家庭的变化,而且看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在高长富夫妇周围,很多人向他们伸出热情之手。为什么那位菜场营业员要每天送菜上门而且为他们义务劳动?为什么那位小学教师那样热情关心他们孩子的健康和学习?为什么旁人的保姆那样主动地为他们的孩子服务?为什么那位过路人那样不厌其烦搀扶盲人跑东跑西?这些人与高长富夫妇非亲非故,素不相识,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高长富夫妇当做亲人来对待呢?这不是别的,这正说明在我们的社会里,急人之急、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人正在蓬勃成长。这样的人,在今天的上海随处可遇。高长富夫妇得到哪一个人的帮助,是偶然的,但他们得到社会上这样或那样的帮助,则是必然的。即使他们不碰到这位菜场营业员、小学教师、保姆,我们相信,别的菜场营业员、小学教师、保姆,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同样热情地帮助他们。想想看,在解放前乌烟瘴气的“十里洋场”生活过的人,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旧社会打过滚的人,对比一下今天大量出现的新人新事,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谁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人变了,大大地变了。中国人一向梦想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世界”,在阶级社会里,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制度的社会,在不断反对剥削阶级思想的腐蚀、不断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不断鼓舞人们进行思想改造的新社会,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社会主义新人正像雨后春笋一样到处成长。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胜利。新人的大量成长,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的巨大作用,毫无疑问,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显著。
让我们用更大的力量来移风易俗,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新人!
让大家都来做移风易俗的促进派!
(原载十一月二十四日上海《解放日报》)


查看完整版本: [-- 从一封信看新人的成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