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祖国民族艺术的魅力——记中国艺术团在香港的演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11月 -> 祖国民族艺术的魅力——记中国艺术团在香港的演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学纯 1963-11-30 00:00

祖国民族艺术的魅力——记中国艺术团在香港的演出

第2版()
专栏:

祖国民族艺术的魅力
——记中国艺术团在香港的演出
 新华社记者 李学纯
今年九十月间应邀去日本演出时被日本朋友誉为“东方的骄傲”的中国艺术团,十一月十三日起在香港演出了十四天。艺术团演出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在香港引起了热烈的反应,香港同胞赞扬他们的表演有“诗般意境,画般多采”,是“古老艺术的新生”,是“幸福生活的颂歌”和“祖国的骄傲”。
中国艺术团是以武汉人民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队为基础组成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我国民族音乐、舞蹈界的优秀演员。如二胡独奏家刘天一,舞蹈家赵青、欧米加参,笛子演奏家孔建华,青年歌唱家王玉珍、郭颂,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笙演奏家阎海登,评弹演员杨乃珍等。全团只有三十二人,但演出的节目,却有江、浙、湖、广的乐曲,东北和湖北的民歌,新疆、西藏的舞蹈,十分丰富多采。
中国艺术团的演员们在香港共演出十六场,场场满座。这十六场的入场券,都是在演出前四天预售,并在一小时左右便全部卖完。每场演出都不断震荡着掌声、惊叹声和欢乐声。在观众热情要求下,每一场加演的节目,往往要超过原定节目的三分之二以上,有的演员加演四五次,观众还不满足。
民族乐器的演奏,特别受到观众的赞赏。描写渔家欢庆丰收的民乐合奏《海上锣鼓》一揭幕,舞台上就出现一种特有的气势:一排五只红漆彩绘的“套鼓”摆在中间,一旁是挂在一个架子上的十五面从小到大的“套锣”,还有一组共十六面的云锣,再加上二胡、琵琶、笙、筝、笛等民族乐器,真是洋洋大观。只待年轻的鼓手一击,刹那间,锣鼓便喧天般地响了起来。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加上这些乐器新鲜的演奏手法和乐曲欢快有力的节奏,使台上台下顿时都沉浸在欢腾的空气中。
团内唯一超过五十岁的演员是二胡和古筝演奏家刘天一,他已经有三十六年艺龄。自一九五四年从香港回到广州后,他还是第一次旧地重游。一个以前曾同他合作多年的香港曲艺工作者,这次听了他的演奏,惊喜地称赞他和过去“判若两人”,说他在演奏手法上涤除花巧,达到纯朴的艺术境界。山西民间艺人出身的阎海登的笙和孔建华的笛子,也都得到很高评价。有人特别欣赏阎海登的演奏,说他在《孔雀开屏》中复杂奏法使人耳不暇听,喉舌技巧的变化令人叫绝。在香港有“箫王”之称的曲艺工作者廖森,佩服孔建华吹笛运气自如,音色优美。香港的二胡能手梁以忠,对孔建华连续吹奏二十小节以上而不用口换气,叹为“堪称一绝”。
解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是这个团的主力,也最受到人们的注意。许多人认为,团内不少只有二十多岁的音乐工作者的水平,是人们过去在这样的年龄所不可能达到的。二十六岁的琵琶独奏家刘德海受到人们的赞赏。他把琵琶的丝弦改为钢弦,以假指代替真指,一曲《十面埋伏》,奏出了古战场千军万马奔腾冲杀的气势,被誉为“技惊四座”。团内最年轻的只有二十一岁的扬琴演奏者刘维康,受到这里曲艺界老手的重视,认为他技巧纯熟,记谱力强,“在伴奏中大收红花绿叶之效”。
香港对中国民族舞蹈和对西方古典舞蹈有一定研究的人,都极为欣赏艺术团的舞蹈节目。以主演舞剧《宝莲灯》蜚声国内外的青年舞蹈家赵青,演出了不同风格的《长绸舞》、《版纳月夜》等,向这里的观众显示了她的艺术修养和才华。舞蹈演员刘凤的《打鼓舞》,节奏复杂,是最受欢迎、引起剧场中最热烈场面的节目之一。有人形容她在这个舞中“连裙角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一些武术家和舞蹈家特别夸奖舞蹈演员张宗英、高小麟腰腿功夫踏实。藏族舞蹈演员欧米加参在《踢跶舞》中的豪迈气概和青年女舞蹈演员萧玉珍在《弓舞》中刚柔兼备的舞姿,也受到观众赞扬。
香港听众第一次欣赏到年轻歌手王玉珍和郭颂那种“从声音、歌词到神态都是民族的”的歌唱。他们认为,只有“用民族的唱腔,唱出民族的语言,表现民族的生活与理想,才会受到人民普遍而热烈的欢迎。”有人在《文汇报》上写了一篇《民歌赞》,热情赞扬艺术团演出的民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杨乃珍的评弹不仅受到此间江浙人的特别喜爱,连广东籍和其他省籍的听众也突破了语言上的障碍,欣赏她的演出。
艺术团的演员们在表演时那种安详怡悦、饱满旺盛的精神状态和发自内心的感情,被认为是演出精彩、感染力强的基本原因。他们在台上以一舞、一唱,或者一把二胡、一把琵琶,就把全场一千七百多名欣赏者带引到艺术中那种欢乐和幸福的意境。人们说,今天祖国艺术家们所表现出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是因为有伟大的祖国和幸福的生活。人们注意到团内许多成员在解放前的经历:欧米加参出身于藏族的农奴家庭,做过奴隶、“热巴”(常年过着流浪生活的卖艺人),阎海登是受人轻视的“吹鼓手”,他们在解放后才成为人民的艺术家。孔建华、刘天一向访问他们的人们倾诉了自己对民族艺术在新旧社会中不同遭遇的感慨,激起了此间曲艺工作者的共鸣。
中国艺术团的到来,使这里的人们惊喜地看到:原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拥有这样丰富的宝藏和巨大的潜力。有人说:艺术团表演的民族民间音乐,对我们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但又与自己过去所熟悉的有所不同,因为它们丰富了,提高了。人们赞扬从这个艺术团所看到的对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的许多改革和在演技上的发展,赋予了这些乐器以新的生命。中国艺术团团长骆文曾在很多场合谈到了祖国文艺工作者为文学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所作的努力,他指出,中国艺术团演出的节目,只表现了这种努力的很小一部分成果。但这里的许多人认识到,这是一个伟大而正确的方向。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民族管弦乐队指挥东初认为,中国乐器并不比外国的差,只是过去长期受到轻视,因而没有得到发展,现在经过改革和发展,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中国艺术团虽以发展民族的东西为主,但也适当吸收了外国音乐的长处来丰富自己。
近年来,每一个来到香港的祖国艺术团体,都使香港同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的正确。但中国艺术团给人的印象却更深刻、更生动,一位评论家在《文汇报》上写道:欣赏了中国艺术团的演出,真正看到与体会到了中国古老艺术的复生与新生。中国地方大,民族多,在悠悠岁月中,积累了数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但在旧政权时代,它们被漠视,被窒息,只是到了今天枯木逢春,才又抽芽发叶,欣欣向荣。
(据新华社香港二十九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祖国民族艺术的魅力——记中国艺术团在香港的演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