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大圆号奏评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3年11月 -> 大圆号奏评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印 1963-11-30 00:00

大圆号奏评剧

第6版()
专栏:

大圆号奏评剧
林印
十月末,天津市音乐周中,天津乐团演出的一天,有个年青人抱了一支大圆号上台演奏,据说那是一种法国乐器,演奏者又是外国专家的学生。但,奇怪!他却吹了一支大家都熟悉的群众歌曲《我是一个兵》,听起来有点意思。接着他又吹了一段评剧,这一次,有些人笑了。听说,过去这个年青人不论到工厂农村,抱了他那支大圆号,总是吹奏一些外国曲子,工人和农民都不爱听。每次演出,掌声寥落。后来,他就揣摩:用什么办法才能使他这种法国圆号更好地为工人和农民服务呢?有一回,他随乐团到天津附近的渔村演出,吹了一个大家都会唱的革命歌曲,大受欢迎。他又试用民间乐器伴奏,吹一段评剧反调。听众居然听一句叫一声好。渔民们还向乐团表示:“你们的圆号太棒了!”
这位年青人的做法,在天津音乐界引起了一番争论。有人认为用外国乐器吹奏评剧反调,是“迎合小市民口味,不能登大雅之堂”。也有人支持这种做法,认为这是一种革命精神,是使自己的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益尝试。
作为一个普通的听众,我觉得这位青年音乐工作者是有群众观点的。他在研究劳动人民的艺术爱好,探索群众的欣赏习惯,寻找工人和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农民究竟爱听什么?是他们熟悉的革命歌声,还是十八世纪贵族老爷们围猎时吹奏的圆号声?是千百年来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音乐,还是听起来不大顺耳的东西?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找到了方向,得到了听众的回答。
一个学西洋乐器的音乐工作者,在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很多困难的。重要的是有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因此他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艺术为工人和农民所理解,适应他们的艺术趣味。他的大胆尝试的精神是好的。只要能坚持下去,不断取得经验,不断改进,终会演奏出工人和农民爱听的音乐。另一方面,工人农民的欣赏水平和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
任何艺术,要深入人心,起潜移默化作用,首先它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群众的要求,同时它还要适应群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习惯,群众才乐于接受它。正像华北地区农民过年时喜欢贴装饰趣味比较浓厚,象征吉庆欢乐的杨柳青年画,而不买西洋风景画那样,目前大多数农民和工人熟悉和喜爱评戏、老调等戏曲音乐胜过西洋音乐,怎么能说这就是“低级趣味”或“小市民口味呢”?
当然,走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并不排斥向外国优秀传统学习;外国音乐的优点,应该批判地吸收。革命的艺术家,不论学习民族的或外国的优秀传统,都能创造性地加以融汇、运用、发展,使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而不是生搬硬套,忘了人民群众的爱好和需要。
中国新音乐的奠基人聂耳和冼星海都是善于学习外国音乐优良传统的榜样。他们的作品有强烈的战斗性,表现着时代精神,又吸收了古典的和外国音乐的许多优点。我们欢迎今天的音乐家也像聂耳和星海那样,把斗争中的世界、跃进中的祖国,把人民的感情高唱出来,参加战斗!


查看完整版本: [-- 大圆号奏评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