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好演员,好社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2月 -> 好演员,好社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真 1964-02-28 00:00

好演员,好社员

第6版()
专栏:

好演员,好社员
刘真
有一次麦收的时候,社员们远远看见来了一群拿镰刀的人,有男有女,有十多岁的孩子,有五十多岁的壮年人。社员们玩笑地说:“哟!怎么又出了一伙子打短工的呢?”
来到麦地里,这伙人不说个青红皂白,插手就唰唰地割起麦子来,割的又干净又利落。休息的时候,他们说快板,唱新歌。本地的新人新事,国内外的大事情,他们都编成了歌,编成了快板。年老的社员忽然高兴地说:“噢!这是咱那老八路的宣传队来了。”
说得不错,河北省涉县洛子剧团,在美丽的太行山区,在革命的老根据地,继承了前辈的光荣传统,八年来,一直是一个革命的战斗的宣传队。
去年春天,山区有些干旱。一天,下了一场小雨,晚上,他们在龙虎村演出完了,村支书上台对社员们说:“就着这点小雨,咱们夜战一下,把棉花点种上,要不明天地又晒干了。”
剧团的同志们听了这些话,没顾得收拾东西,个个都扛上镢头,提着汽灯,急忙忙赶到地里来。社员们来了一看,一行行的小坑儿,已经刨好了一大片。漆黑的山野,立刻明灯火亮的热闹起来,不觉不知,七十亩棉花点种完了。社员们拉着演员的手,感动地说:“你们爬山越沟,晚上又演出,还给我们种棉花,不累吗?”同志们回答说:“惯了。”
又一次,在木井村演出完了,队长对看完戏的社员说今晚有霜冻,大家拿出些被子来盖薯秧。”他话还没讲完,只见剧团的同志们,个个扛着自己的被子、毯子,不言不语,向薯秧地里走去。不用队长再说什么,社员们急忙跑着,都回家去拿被子。灯亮中,多少床被子,多少个兴奋的面孔。几十个薯床,都暖暖和和地盖好了。社员们抬头一看,演员们脸上黑一道红一道,还没卸装呢。老大娘心疼地说:“哟!快回家洗脸去吧,看把脸皮儿烧坏了。”
八年如一日,涉县洛子剧团的同志们,不管在自己县演出,还是到邻县、邻省演出,他们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社员一起劳动。他们每个人都买了一套农具:镢头,锄头,镰刀。用什么的季节,他们就拿着什么农具下乡。他们三天积过两千五百担肥,一天消灭过二十亩草荒。修水库,修水渠,哪里有他们演出的声音,哪里就有他们劳动的脚印。社员们感动地说:“他们上台是好演员,下台是好社员。”几时不见,社员们就想他们,盼他们,到处打听:“咱那剧团在什么地方演哩?”
住在高山上的人们说:“到咱们这儿来,路太难走,只怕他们来不了。就是来,好服装带不来,好演员不会来。”
同志们听了这些话,偏偏下了个决心,要到最难去的地方去,要把最好的服装带去,全体演员都去,要演出最好的戏。团里排演的现代戏《夺印》、《雷锋》、《李双双》等戏,社员们很欢迎,他们决心把这些戏送到每个生产队去。
离涉县六十里,有一个最难去的大山村叫老刁眼,一共二十户人家,分散住在十里长的山沟里。从来没有剧团去过。一九六○年冬天,刚下了一场大雪,剧团的同志把服装道具打成软包,大伙分别背上,迎着寒风,爬了三道堆满积雪的大岭,来到了老刁眼。没有戏台,同志们就在一个小小的场院里,扫去了积雪,周围坐满了大人孩子,就开演起来。先演了现代戏《公社好》,又演了《三岔口》等传统剧。演完后,农民们围上来,握着他们的手,有许多话想说,半天说不出来,只是默默地笑着,流眼泪。一个七十三岁的老大爷,闪着泪花说:“俺爹活了五十多岁,受苦受累,到死没见过戏。我算是赶上咧。”一个老大娘说:“民国九年,我逃荒来到这老刁眼,糠菜还填不饱肚子,做梦也没敢想过要看戏。这会儿,毛主席领导咱,吃饱了,穿暖了,又把戏送到门上来。这老刁眼也睁开眼了,以后的生产会更好。”
又一次,在高山上的郭庄演完戏,老大爷张四亮上台来激动地对演员们说:“这小台子,是清朝时候盖的,五十多年了,要不是来到这个世道,就是把小台子气塌了,也没有这样好的剧团来演出。”说着,从衣袋里拿出来好些大核桃,一定叫同志们吃,还说:“放心吧,这戏不能白看。秋后你们再来,来庆祝咱们丰收。”
每次演出完了,同志们不卸装,不收拾东西,先提着汽灯,把老人们送回家去,为的是山路不平,怕老人们绊倒。
有一次,一位女演员,扶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娘,送她回家。老大娘紧紧抓着女演员的手,一面哭一面说:“我本是平原上临漳县人,七岁上,闹灾荒,爹把我卖到这大山上,六十多年了,我没下过这座山。常听人说,戏,戏,我想,我这一辈子,不会知道啥是个戏了,想不到……”老大娘说不下去了。
这一切情景,也深深感动了、教育了剧团的全体同志,他们明白,自己所带给农民的,不只是几个戏,艺术的使命是庄严的。他们从不演鬼戏、坏戏,也不演那些没意思的才子佳人戏。几年来,除了演出一些好的历史剧,他们及时配合当前任务,编演过四十多个中小型现代戏,如《漳北大渠》、《五朵红花》、《闯三关》等。虽然这些剧都不成熟,因为是演自己的事,社员们很愿看,鼓励了社员们的生产干劲和革命热情。现在,他们正在更多地排演现代戏,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现代戏的质量。从一九五五年建团到一九六三年五月底,他们演出了四千多场戏,在农村演出三千六百多场。
有人对洛子剧团的人说,你们到城市演出多么好,用不着爬山趟水,舞台条件又好。又有人说,你们是大演员,应该穿上料子衣服、像样的皮鞋。
洛子剧团的同志们,都是当地农民的儿女。几年来,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劳动,生产劳动,和人民的心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们想的很朴实:“都到城市演出,咱们社员看什么?那些老大爷老大娘,一辈子住在深山老林里,不是更闷吗?比起他们种庄稼来,我们还算艰苦吗?穿上好衣服好鞋,怎么爬山趟水?不穿好衣服好鞋,思想提高了,艺术提高了,照样是好演员,好社员,这比什么都好。”
这是一个生动活泼的革命团体。团长、支部书记、导演,都和大家一起睡在地铺上。又卖票又演出,每个人都担任多种任务,哪里缺人就在哪里干。每排一个新戏,他们都自己动手,做服装,做道具。他们把油灯熏黑的烟子,当油彩用,找一些废纸来卸装,能节省一分钱的地方,他们就尽力节省。女演员贾思梅,穿着她奶奶的棉袄。他们站在人群里,和农民一模一样,每到一个村,他们先给房东扫院子担水,真不愧是革命老根据地的儿女。
住在大山上的人们,一听说他们来演出,都早早地跑到村外来迎接。一见他们来了,真像见了久别的亲人。社员们争着,抢着,要同志们到自己家去住。有几个女演员,上次来到一个村,住在一位大娘家,第二次来,这位大娘见面就说:“回家回家,早等急咧。”另一位大娘上前拉住女演员说:“光到你家去住?你占住咧?不行,这回就要到我家去。”
同志们觉得,不把更多更好的戏送上门来,怎么对得起这些亲爱的人们。
有一天晚上,天那样黑,我住的房东老大娘,晚饭也没顾得吃,领上她的儿女,就到几里外的村庄看戏去了。老大爷回来一看,生气地说:“你们都去?不带上我?叫我看家?没门儿。”说着,拿上块窝窝头就走了。我觉得很有趣,也悄悄地跟上去。去了一看,我才明白了“上台是好演员”这句话,农民们可不是随便说出来的。只有八年的历史,这小小的县剧团,表演这样纯熟,唱腔这样优美动人。我听得入神了,真愿跟随他们的脚步,去到每片树林,每个山村,永远听他们唱下去。相信他们会把更多的好戏,送上高山人家,送上社员们的家门。(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查看完整版本: [-- 好演员,好社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