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生活里的诗韵——诗韵浅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2月 -> 生活里的诗韵——诗韵浅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曦 1964-02-28 00:00

生活里的诗韵——诗韵浅谈

第6版()
专栏:

生活里的诗韵
——诗韵浅谈
林曦
生活中到处碰到诗韵:一清早打开收音机,首先听到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韵;来到工地上听见工人们合力打夯〔hāng〕叫号子,有韵;进了大戏院、小茶馆、文艺厅,一听那各种戏曲、鼓词、小调、快板……又无处不遇到诗韵。
那么,究竟什么是诗韵呢?
《大路歌》的开头有几句劳动号子:
(领唱)哼呀咳嗬咳[hai]!(合唱)咳嗬咳[hai]!
(领唱)哼呀嗬咳哼[heng]!(合唱)嗬咳哼[heng]!
这只是集体用力时候的劳动呼声,并没有词语意义,可是它有韵。领唱者唱的句子最后一个音节是hai,大家和着唱的最后也是hai。领唱的落音换成heng,合唱的落音也变成heng。就在这一呼一应的落音一致上,协同了集体的劳动。我们可以设想,诗韵就是在原始共产社会集体劳动和战斗的呼声中产生的一种语音协同现象。在流传下来的古代歌谣中,有一些是类似劳动号子的。比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一首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砍断青竹,扎起青竹,弹起碎土,追打野物。)
上面左边是原词,右边是大意。我们虽然没法断定原词每句末一字古代怎样读,可是从现代汉语推起来,每一个字大概都包含着一个共同韵母的u(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句末音节相同可以起协同劳动的作用,就是诗句末一音节中的主要部分即韵母的相同也可以起同样作用。这就叫“押韵”。
“韵”旧作“韵”,是个后起字,《说文新附》说“韵,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曰,与均同。”“均”,就是造瓦时匀泥成圆筒形的轮子。《管子·七法》所说“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的“运均”,正形容它周而复始的样子。诗歌的句尾音节同而相和,而且每句或者隔句和谐一次,回环不断,优美好听,又可以此唱彼和,因此古人就用一种劳动工具瓦轮子来形容它,叫作“均(韵)”。戏曲界把韵叫作“辙儿”,也有循着老道儿赶的意思。
韵语有帮助记忆的作用,古诗借以流传,古文也多用韵。韵语又便于宣传,所以历来的革命者多利用诗韵于革命口号。例如:商汤要革命,引用夏朝人民反对桀的呼声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书·汤誓》)意思是:“你这太阳啥时候倒丧?我宁可跟你一同灭亡!”,“丧”“亡”押韵。又如“迎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也是韵语。但是诗韵本身没有阶级性,统治阶级也曾利用来歌颂自己。
总起来说,诗韵是由集体劳动呼声发展起来的一种语句落音和谐的现象。其所以和谐是由于两个以上音节的相同或者它们的韵母主要成分的相同、近似。经过长期的发展,诗韵已经成为使语言这种工具、武器能更加锋利地运用的一种方法,并且形成为诗歌语音美的主要表现手段。


查看完整版本: [-- 生活里的诗韵——诗韵浅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