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西藏高原一代新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2月 -> 西藏高原一代新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慎应 1964-02-29 00:00

西藏高原一代新人

第2版()
专栏:

西藏高原一代新人
新华社记者 赵慎应
在今天的西藏高原上,解放了的奴隶成了新社会的先进人物。民主改革以后,西藏培养出数千名区、乡干部和成万名农牧业生产互助组组长。四年前,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带动人民摧毁了黑暗野蛮的农奴制度,今天,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创建着幸福的新生活。
记者不久前访问了雅鲁藏布江畔乃东县颇章乡,这个乡的干部正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当年是小奴隶今天是好支书
颇章乡的党支部书记、身体瘦小的格桑顿珠,从八岁起就给领主当奴隶,一直到二十二岁。他十一岁就给领主喂马,一年四季睡在马棚里。有一次,他因为过于疲劳没有醒来,领主便叫狗腿子用皮靴踢他的脸,直踢得他满脸青肿,肿得和鼻子一样高。
那时,格桑顿珠完全失去了做人的起码权利。
民主改革运动中,格桑顿珠在党的领导下,同其他奴隶一起挣断身上的锁链,获得了解放。民主改革后的第二年,他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后担任了党的支部书记。几年来,党支部和乡人民委员会不断用先进思想教育翻身农奴,积极发展生产。全乡办起了十三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和一个牧业生产互助组,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平均每克(相当亩)地达到三百五十斤以上,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格桑顿珠刚刚争得做人的权利,就去做人的工作。奴隶出身的女共产党员曲珍,在民主改革前是一个洛热娃(一种流浪人),民主改革后不久,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爱劳动的习惯,对她还有很大影响。格桑顿珠一面在生活上和生产上对她进行帮助,一面还经常在党支部会上耐心地教育她,说明厌恶劳动是旧社会给奴隶们留下的苦难,在新社会里只有劳动才有幸福。格桑顿珠启发她回忆过去,终于使她觉悟过来。现在,二十四岁的曲珍,这个在农奴制度下根本不懂农业生产技术,当米拉(受雇农奴)、当朗生(家奴)都没人要的“下贱人”,不仅自己学会了全套生产技术,积极劳动生产,还担任着一个由十户翻身贫苦农奴和奴隶组成的互助组组长。组内缺少耕畜农具,她领导组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春耕时用毛驴犁地,秋收时用手脱穗。结果全组年年粮食丰产,组员们户户都吃饱穿暖。名叫多吉的翻身农奴,由于有封建迷信思想而影响了生产劳动,格桑顿珠和乡长反复地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同他讨论是谁带来了幸福?糌粑是从哪里来的?教育他翻了身绝不能忘记过去的痛苦。多吉被说服了,后来再不因为迷信而耽误生产。
党支部和乡人民委员会几年来还一直领导群众开展争先进、学先进的竞赛活动。在去年秋收的红旗竞赛中,格桑顿珠鼓励人们要不断争取生产先进。在党支部的鼓励下,翻身农奴们在秋收中掀起了劳动的热潮,大家争着创造好的成绩。通过这个竞赛活动,全乡青稞、小麦的收割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三天胜利完成。
“我们都是穷人,站也要站在一起”
共产党员、四十岁的颇章乡乡长杰布,民主改革前是一个贫苦农奴。当时他在颇章溪卡(庄园)认识了一个发放农贷的汉族干部。农奴主曾暗中造谣挑拨说,共产党杀人放火,汉人都是坏人。杰布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但他一下就认定这个汉族干部是办好事情的。
平叛开始后,他毫不犹豫地带着解放军一块去清剿叛匪。在平叛中,他天天和战士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夜间战士们把皮大衣盖在他身上,战士们还在行军、休息、吃饭、睡觉时,告诉了他许多新道理,他感到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温暖。他心中明白了,这就是共产党,原来共产党是领导农奴翻身的。
民主改革后,杰布加入了共产党,并先后被群众选为乡农会副主任和乡长。在农奴制度下,杰布曾被迫沿着雅鲁藏布江,从一块领地逃到另一块领地,从一个庄园逃到另一个庄园,但是仍然一年四季给农奴主们当牛马,服劳役。平叛中,反动农奴主威胁农奴们说,谁也不准和杰布接近,但是农奴们仍然把许多情况告诉杰布。民主改革后,杰布和阶级兄弟们一起为创造幸福的新生活而奋发工作。平日他发现有些困难户缺少粮食,就亲自去访问,帮助解决。
去年十月,杰布领导一个村的秋收工作,忙的时候,杰布总在天色很晚甚至半夜里,从宾不纳村来到乡人民委员会开会。会后又在后半夜匆匆赶回十多里外的宾不纳山谷。当时,他曾积极发动那些收割进度较快的互助组,抽出部分劳力畜力,按照互助互利的原则,支援工作比较落后的宾不纳的收割。他动员大家说:“为了我们穷人,不能看着宾不纳的粮食收不回来。”群众回答说:“我们都是穷人,站也要站在一起,坐也要坐在一起。”结果,全乡抽出了四百多个劳力畜力,支援宾不纳按期完成了收割任务,庄稼没有受到损失。 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的仁增旺秋
在颇章乡的乡干部中,副乡长仁增旺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三十二岁,为人淳厚,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平日很少在自己家里吃饭,经常从居住的布仁村跑到乡人民委员会,又从乡人民委员会跑回布仁村,一往返就是一二十里;或者在布仁村那条狭长的山谷里,整天为群众的事情奔忙。他腰间经常斜挂着一个氆氇小口袋,装着他的午饭甚至晚饭——酥油和糌粑。他走起路来精力充沛,神采奕奕。
可是,在四年多前,正如仁增旺秋自己说的,他是一个“在人面前根本没有说话权利,在十个人面前连抬头权利都没有”的贫苦农奴。
“布仁”藏语是深远山谷的意思。布仁村在民主改革前,严重缺乏水源,农奴们总是在鸡叫第一遍时,就得爬起床来,到远远的半山腰一个山泉里,为农奴主背水;回来后太阳已经很高了,又得赶快到田野里为农奴主干活。所以,农奴们自己吃水都很困难,连小便的颜色都是焦黄的。山坡上的土地靠天收,一克地只能收两克(一克约二十八斤)粮食,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农奴们大多数靠砍刺草卖柴为生。
现在呢?两条共达二十多里长的水渠,从山腰盘旋而下,淙淙的流水,穿过村子,流过田野。人有了水吃,两百多克耕地得到了灌溉,庄稼连年丰收,耕地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单位面积产量由两克增加到十三四克(约合三百九十斤),提高了六七倍。
领导群众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仁增旺秋。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一年,仁增旺秋领导全村人民,克服各种困难,修筑了这两条水渠。在这场向自然界夺粮的斗争中,仁增旺秋充分发挥了被农奴制度长期抑制了的智慧和才能。 领导妇女打破“女不扶犁”的旧习俗
在农奴制度下,这个乡曾有两位女农奴其美拉珍和德庆旺姆,今天她们成了乡妇联主任和乡妇联副主任。她们往昔那副哀伤悲愁的面容,今天已为喜悦焕发的精神所代替。
民主改革后,她们曾发动全乡妇女热情参加了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发挥了妇女们的积极作用。在各项农事活动中,她们组织妇女小组开展比先进的竞赛活动,许多过去根本不懂农业生产的妇女,学会了锄草、撒种、收割、打场等技术,并且打破农奴制度下“女不扶犁”的旧习俗,使十六个妇女学会了犁地技术,同男人一样活跃在田野上。她们还经常运用回忆对比的方法,教育妇女们提高阶级觉悟,全乡有二十多个思想落后的妇女,现已转变为生产积极、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
二十七岁的乡妇联主任其美拉珍,这个在农奴制度下常年佩着一个空糌粑口袋,穿一件只能遮住膝盖,只有最下贱人才穿的白粗氆氇裙子的女农奴,有一次忆苦思甜,用自己的苦引别人的苦,直说得拉丈夫后腿的扎西卓玛痛哭流涕,从而转变为鼓励自己的丈夫多为群众办事的积极分子。
这一切事实说明,在短短的几年中,颇章乡成长起了一批有觉悟有能力的优秀干部,他(她)们在幼年或者青年时期,在血泪中度过,他(她)们在青年或者壮年时期,在阳光下放出奇异的光彩。谁能说奴隶的命运永远是奴隶?谁能说把旧制度变成废墟是悲剧?正是他(她)们,在这废墟上奠定下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
(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西藏高原一代新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