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实践论》学习笔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2月 -> 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实践论》学习笔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浚 1964-02-29 00:00

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实践论》学习笔记

第5版()
专栏:

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
——《实践论》学习笔记
陈浚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两句最概括最通俗的话,道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真理。物质变精神,说的是,人的思想来自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世界,把“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精神变物质,说的是,人的思想,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思想能够指导行动,改造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够创造世界。 (一)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到处皆是。
例一:有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经济基础,出现了无产阶级,才有了产生共产主义的科学学说的物质前提。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研究了自然、研究了历史、研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研究了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科学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确反映。它的产生,深刻地体现出物质(社会关系、阶级斗争、社会规律)转化为精神(认识、思想、理论)。简明地说,这是物质变成了精神。
有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武装了工人阶级,使无产阶级懂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认清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有了革命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三个国家里的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经过工人阶级的实践(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精神变成了物质。
例二: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这就给全中国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了物质前提。经过多年全国人民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我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不是物质变成了精神吗?
在总路线、总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人民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明确方向,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在实践中,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贯彻执行总路线、总方针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有效地发动了群众,战胜了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种种困难,使我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一年比一年好,市场供应一年比一年好。这不是精神又变成了物质吗?
例三:在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长期的过程中以及从外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大量正面和反面的经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有阶级,有阶级斗争,必须把阶级斗争进行到底。总结了这些正面反面的经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伟大任务。物质变成了精神。
一抓阶级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张革命的正气,压倒牛鬼蛇神的邪气,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已经出现了生产战线上的一片大好形势。可以预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将取得比一九六三年更伟大的成就。精神又将变成物质。
例四:对于目前农村的阶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结论,制定了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民的各项具体政策。这些政策,是完全同客观的实际相符合的。把这些政策拿到农村,同广大农民见面,广大群众欢欣鼓舞,积极的更积极了,有缺点和错误的,提高了认识,自觉地改正;在农村中,形成了坚强的贫下中农的阶级队伍,巩固地团结了其他中农,大大巩固了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和无产阶级专政,一切工作都更好做了。人们又看到了一幅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个飞跃的生动情景。
例五:许多革命的剧作家,深入农村,深入工厂,参加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斗争中去,参加到农村和工厂的劳动中去,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自己参加实际的斗争和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收集到了丰富的材料。近年来他们写出许多优秀的现代剧,如《李双双》、《朝阳沟》、《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等等。这些好剧本,反映了新社会的面貌,反映出新社会的人和人的关系,反映了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这些好戏好电影上演了。成千成万的人看了这些好戏好电影,得到了启发,鼓舞,擦亮了眼睛,也有了学习的典型。李双双成为农村妇女学习的榜样;《朝阳沟》,鼓舞了更多的青年踊跃到农村去,争取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做父母的从《千万不要忘记》里体会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丁少纯为他的岳母所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人警惕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作用。所有这一些,都发生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激励人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又增加了人们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袭的抵抗力。这又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事例。
总之,像上面这样的事例,是举不完的。所有这些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事例,证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一个普遍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距离我们不是十万八千里,而是近在咫尺。只要用心,只要自觉地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道理,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为我们所理解,所掌握。(二)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物质和精神两者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唯物辩证法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依赖于物质。一切思想和一切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都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要认识任何事物,认识任何事物的规律性,必须同那个事物接触,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出现在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没有产生它的物质前提。同样的,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没有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这个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方针,不可能出现在旧中国,也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总路线、总方针只有在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经过一个相当时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才能从广大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间,在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之后,付出了代价,付出了学费,经过总结,才能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产生总路线、总方针的物质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依赖于物质,是绝对的。承认这一条,就是唯物论;不承认这一条,就是唯心论。这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问题并不到此为止。只承认物质对于精神的决定作用,而不承认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那还不是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不同于机械唯物论的,就是在承认物质的第一性、精神对物质的依赖性之外,同时认为精神可以对物质起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人们通常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指的就是精神、思想对物质、客观存在的反作用。符合于客观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以之为指导的实践,就能够取得成功。反之,违背客观的思想,就是错误的思想,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其结果必将招致失败。政策对头了,可以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政策错了,就会挫伤群众的生产热情。解放军的三八作风,可以成为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提高士气,提高战斗力;散布和平主义思想,必然会瓦解士气,产生失败主义情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创造条件,改造世界。
不久以前,报纸上发表了建设山区的一个好榜样。山西昔阳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十一年前,还是穷山饿水,七沟八梁一面坡,地瘠民贫,自然条件是很不好的。可是,那里的农民,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从合作化发展到公社化。他们根据大寨的情况,制定了改造自然的计划。经过十一年的辛勤劳动,一担土一块石,填平了沟地,垒起了堰坝,坡地变成水平梯田,沟沟洼洼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生产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四倍,骡马成群,一片兴旺气象。大寨大队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就是由于他们有革命的雄心壮志,奋发图强,决心要把穷山沟建成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他们既有革命干劲,又有科学态度。大寨大队的雄心壮志,终于变成了现实,穷山饿水变成了好田好山好庄稼,精神变成了物质。
精神的因素,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中国人民以劣势的兵力、武器,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消灭了美帝国主义武装起来的蒋介石几百万军队。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胜了拥有最新式武器的美国侵略者。同样的,阿尔及利亚人民打败了几十倍于自己的法国殖民军。越南南方人民,正以无比顽强的战斗,打败着以现代化装备进行“特种战争”的美帝国主义。讲武器的条件,当革命战争开始的时候,帝国主义比起革命的人民武装来,总是占了绝对的优势。但是,事情的发展,却是它们由强变弱,由大变小,由优势转为劣势;革命的人民武装,则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劣势转为优势,终于能打败强敌。这就是因为帝国主义进行的是侵略战争,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正义战争,他们手里有真理,又联系群众,为群众所拥护和支持。决定战争的胜败,武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是人心向背,不是飞机大炮。
也有这样的情况,两个公社,两个工厂,一切条件都大体相似,但是,一个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先进单位,一个却老是上不去,处于落后的状态。这就是说,客观条件,只提供了一种可以做好工作的可能性,能不能利用这种客观条件,把可能变为现实,还要决定于主观的条件,诸如人的革命干劲,计划是否符合实际,工作方法是否对头,有没有必要的经验,等等。
不顾客观条件的蛮干,没有不碰钉子的;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消极等待,也是干不出任何事业来的。因之,正确地认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是我们一切实践活动要想取得有效的成果的必要前提。 (三)
物质怎样才能变精神呢?怎样才能从客观的存在中,发现真理,取得正确的思想,在革命斗争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制定符合客观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呢?
这就必须参加革命斗争,参加生产活动,参加科学实验。
这就必须广泛收集材料,进行典型调查,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学会解剖麻雀的方法。
这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复思考,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掌握事物本身的规律。
精神怎样才能变物质呢?怎样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把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在实际工作中,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等等,变成广大群众的行动,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呢?
这就必须宣传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不但使全党知道,干部知道,并且使群众知道,为他们所接受,懂得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道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者从来认为一切革命事业都必须依靠群众。
这就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典型试验,突破一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波浪式地前进。
这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动态,研究执行方针、政策、计划等等的情况,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自己的政策、方针和计划。整个实践的过程也是调查研究,加深对事物认识的过程。
《实践论》深刻地阐明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规律。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具体运用到指导中国革命工作的各个方面。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许多文章中,分别就战争、党的领导、经济工作、群众工作、文艺工作等各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作出了关于党怎样实现正确的领导的总结。毛泽东同志写道:“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就是说,一切正确的思想,必须来自群众,来自实际;要把正确的思想见之于行动,又必须依靠群众。
毛泽东同志把认识论运用到文艺工作方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写道:“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深入实际斗争,深入群众,就是革命的文艺家把物质变精神的必由之路。
又说:“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革命的文艺家正是这样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写出革命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推动人民前进,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把精神变物质。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学习运用认识论解决革命和工作问题的最好的教科书。只要我们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认真学习《实践论》和毛泽东同志其他有关认识论的各种著作,努力学习运用认识论,善于通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无限循环的过程,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我们工作中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查看完整版本: [-- 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实践论》学习笔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